|
中国人在数百年前还是一个"吃素"的族群,但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现象,因为被人戏称为"东亚病夫".如今中国人变成了一个"荤素搭配"的"杂食性"族群,更多的人出现营养过剩.如果说过去的中国人易患传染病,那么现在的中国人则易患代谢病,又称非传染病、慢性病。慢性病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神经退行病、自身免疫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 e% @9 Q9 V- M8 V, j2 n7 @
- w1 H, s# ~; W( w* d中国人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 d% X* q( s3 ]% [: n
0 [* d" r$ Y, o* U& W" B 中国人患慢性病的现象有多严重呢?让我们用统计数据说话吧!Wikipedia上有一个“中国的慢性病”(Chronic disease in China)专条,细数了中国人当前患慢性病的现状。笼统地说,近年来中国的中年人因患慢性病而死亡的比例比一些高收入国家还高,其中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已成为致命“三高”。. N7 Z( L( j/ S
/ B% @" L: e* B 以高血压为例,2002年的一项全国性健康普查获得的数据显示,18岁以上的高血压(140/90以上)人群比例为19%,这比1991年的统计数字高了30%。目前全国竟然有1亿6千万人有高血压。在此10年间,成年超重者比例高达23%,增长39%,肥胖者的比例也有7%,增长97%!/ F' i7 b f) d& A( Z
" G5 j. P# r2 _ u! c 以上趋势在儿童中也很严重。根据2000年对全国6城市小学生健康普查结果,超重及肥胖者的比例从1985年的1%-2%上升到25%(7-9岁男孩)、25%(10-12岁男孩)、17%(7-9岁女孩)、14%(10-12岁女孩)。2002年对7-17岁年龄组的统计结果显示,城市青少年13%超重,8%肥胖;农村青少年2%超重,1%肥胖。0 @& [; T. m0 m9 y/ V3 J; F
: S% ^' m1 E5 ]8 p慢性病源于微生物所致慢性炎症- C6 Q' G- A$ {
9 Z; v3 ?1 M$ W
慢性病的肇因是慢性炎症,老年人因免疫机能减退,可导致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的多器官感染和炎症,导致炎症的不一定是病原体,而可能是长居于人体的机会性微生物(正常菌)。对于中年人,由于个人生活习惯不良(如吸烟、酗酒、高脂饮食),也会导致肠道生态失调,慢性炎症滋生,内脏脂肪堆积,最终使得慢性病油然而生。4 X# Z, p! i1 y; _8 G# X* _
& I; |$ v Y4 d0 e" C x 我在这里分别用“干净”和“脏”来形容一个人的身体,也可以借用“有毒”、“无毒”、“排毒”等熟语。所谓“干净”就是血液及内脏中没有细菌产生的内毒素(无毒),而“脏”就是血液及内脏中有痕量内毒素(有毒)。一个肥胖新理论认为,内脏脂肪积累是为了让内脏与内毒素绝缘,避免内毒素渗入内脏造成更大伤害,所以“啤酒肚”不是什么“将军肚”,而是“致病灶”,说明你的身体已经成了“垃圾场”!! p- U7 K* M! ?. q
8 d ^7 ~3 w, E6 o" w" D/ O s 肠道微生物及慢性炎症在慢性病的发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中国人的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平衡状况究竟怎么样?是“好得很”还是“糟透了”?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研究课题,也是一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由于暂时缺少相关支持数据,我在这里仅做出以下几个原则性的推论。* _: _( B9 b6 N$ O/ Q$ q) M
. q( L/ E6 F, a- K2 a: ?
中国人的肠菌组成正在改变——膳食的影响$ `/ L1 E& |5 j
- d. l" j* n# J. h 过去中国人的膳食结构以“素”为主,肠菌多为产短链脂肪酸的拟杆菌,肠壁完整,很少炎症,所以中国人的身材偏瘦。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肉食比例越来越高,而且这一趋势已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于是中国人肠道中吃“素”的拟杆菌被迫改吃“荤”,从而激活了原本不表达的硫酸酯酶,也因此能消化肠壁粘液素,使肠壁变薄甚至穿孔,导致内毒素流入血液循环,引起慢性炎症,慢性病也就不请自来了。; A: C( e3 p0 p% O- R, ]
$ |) e* Z+ H& n |5 K y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肉食等高脂饮食显然是让国人身体健康急转直下的“罪魁祸首”,所以我大力提倡中国人要从大比重“荤食”回归大比重“素食”,避免摄入含有硫酸软骨素等有机硫成分的肉类,多吃不含有机硫成分而含有类雌激素大豆异黄酮(抗炎)的豆类及其产品,这样我们的体质就会重新恢复到数十年前的健康状态。
1 j( G3 N$ e' y3 o0 y" T, [
. x) [5 ?1 a: a中国人的肠菌多样性正在丧失——抗生素的影响
7 z* W% G T1 j$ c$ x0 ]. K# ]$ |, J$ B4 I; ~
在中国的大小药房,随便就能买到抗生素,因此抗生素滥用现象十分普遍。也许有人会说,我和我的家人从来不用抗生素,农村人也基本不用抗生素。可是,他们忘了,现在饲养的畜禽鱼类都是添加了抗生素的,只要你不是纯粹的素食者,这些抗生素就会间接流入你的体内。还有人会说,我不用抗生素,耐药菌就不会在我体内出现。可是,他们也忘了,抗生素耐药菌是可以从其他人那里传给你的,在这点上任何人无法做到“洁身自好”和“去污泥而不染”!
( v7 L, h+ d$ w# r, M) ?' x& V- t C; S& y: {
抗生素可以杀死肠道内的大部分细菌,但可以留下一些耐药菌。这些耐药菌有好有坏,但可以肯定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都不是耐药菌。人们通常所用的抗生素都是杀细菌的(如头孢、沙星等),很少有杀真菌的(如氟康唑),这样会造成真菌的“次生感染”,所以最终的结局是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甚至丧失。2 U0 G1 F8 Z: J- L* d: A8 T
8 }2 a0 }& S$ I耐药细菌增加将危及老人、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 v6 X8 q+ i5 A* b
' }7 W! Y6 \2 S 对于健康人群尤其是青壮年来说,都不会出现感染耐药菌后无药可治的情形,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强大到足以杀死任何耐药菌。可是,耐药菌的增加将会对免疫功能衰退的老年人、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的儿童、器官移植后因服用抗排斥药物而导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产生极大影响,一旦遇到顽固的耐药菌感染,可能真的无药可救。$ o' K# i$ S/ Z+ Q7 A" K8 p
/ v' `1 \5 |) H0 }6 O3 E: i* q
因此,不滥用抗生素,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谁家没有老人和孩子呢?为了老人,为了孩子,从他们的健康着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爱心”为念,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千万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
6 h/ R" }" u4 d+ s* |
0 }, A- Y4 Y+ h% ~& d" |
1 t* o9 o0 M# [0 ~. ^/ D尽量不用抗生素,要用也要正确且合理
/ S) V2 n% ~3 q6 ` B0 @6 e, D' n P( q7 Y+ E% u8 u7 j
这里所说的“万不得已”是指罹患艾滋病、性传播疾病、结核菌感染、急性胰腺炎等,所以我原则上同意“抗生素该用还得用”的说法。不过,在感染病情不太危急(如呕吐、腹泻)的前提下,最好使用各种替代品,如中药黄连素片、穿心莲片,甚至大蒜、醋等,我还经常叫人用盐水稀饭治腹泻,一些卧床不起的病人喝完稀饭后可以很快下床,完全不用抗生素治疗。
# {2 \7 m6 L8 j6 K7 s' D# N& y" b) H
( ^3 u. M7 t% F8 H: Q 如果的确需要用到抗生素,也要正确、合理地应用,一般用药时间不能超过3天,尤其不可长期用药,否则病情加重都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有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泛滥)。实际上,人体中微生物的感染最终还是要靠免疫系统来清除,抗生素只是起一些辅助作用,比如杀死一些病原体,促进免疫系统活化并形成中和抗体。8 ^0 E2 t- j }' U3 p
: D, i4 t$ m5 o 总之,中国人因饮食结构的改变及抗生素滥用(哪怕是间接),其肠道微生物已远远偏离“原生态”,而在肠道完整性受损、产内毒素细菌过多的情形下,肠道细菌越少越好,因为减少细菌总量可以降低免疫负荷,从而缓解慢性炎症,避免慢性病发作。当然,最理想的办法是改“荤”为“素”,尽量恢复肠道“原生态”,只要肠道由“糟透了”变成“好得很”,中国人的健康水平就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 @- L: m$ j& G" }' y( a+ z
* f' ~, X+ I% q6 @6 f7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