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快71岁了,身体状态保持得不错!”5月初在一次发布会上,著名糖尿病专家杨文英教授第一次谈到了自己的病情和年龄。 对于一个糖尿病患者来说,得病20多年,年过70身体状态依然保持很好,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让人敬佩。 家族遗传性糖尿病 杨文英的母亲、外婆都是糖尿病患者。在她四十七八岁时,就发现自己的血糖也高了,已经进入了糖友的行列。 患病20多年里,杨文英虽然从事着繁重工作,每天工作时间达十几个小时,可身体状态始终不错。 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第一、乐观心态 不埋怨这么早就疾病缠身了,也不埋怨长期饮食调控带来的困扰。“我有时还在想,如果没有这个病,不去控制饮食,可能我现在就特别胖了或者可能有别的病了。” 杨文英不像其他糖尿病患者那样,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而是什么都吃一点,但绝对不过分。 错误心态 1、焦虑、担心 有些糖友整天害怕、焦虑,甚至影响到进食、睡觉。其结果就是血糖反而波动大。 2、消极、埋怨 先是怨天尤人,怎么自己的了这种病?XX怎么不得呀?不愿意面对,消极躲避,病情自然控制不理想。 3、不在乎 有些糖友一开始挺重视,严格管理饮食和运动。偶尔疏忽也没发现身体有明显变化,就慢慢放松,最后就是“该吃吃,该喝喝”。 第二、科学用药 “我有一个信念,如果今天出来没吃药,一般就不吃饭,把吃药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我遗传的这种糖尿病胰岛功能不是特别好,所以就果断联合胰岛素治疗,已经十几年了,使得我的精力、体力特别好。” 坚持规律用药,她的糖化血红蛋白从没有大于过7%。 错误用药 1、经常忘了吃药,也不在乎,搞的血糖起起伏伏。 2、自己随意增减药量,血糖一高就自己加药,副作用增加、药物会提前失效。 3、看广告或随大流吃药,别人吃啥效果好、自己就买来吃。 4、担心胰岛素有依赖性,该用不用,导致并发症提前出现。 第三、高度重视并发症的防控 杨文英高度重视并发症的防控和监测,规律饮食、坚持用药对于避免、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并发症也会遗传,截至目前我的病情不重、没有出现大血管病变等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与遗传因素也有关。”杨文英说。 错误做法 1、不提前预防并发症,有了明显病症才去医院检查、治疗;这时候很多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病已经到了无法逆转的中后期。 2、不重视监测,除了测血糖、量血压,别的检查项目几乎不做,不了解眼睛、心脏、肾脏等器官的病变程度。 每年必做的几项检查: - 眼底检查每年2次、
8 D( e, i; c# z% i' i - 足部检查每年2次、
& ~6 G1 c) m, f - 肾脏检查每年2次。2 N# h* u4 K: |: V! O) o9 s* P
/ {. n. W% f2 _0 e% W
第四、适当运动 杨文英的运动时间不多,但只要有空闲,她会选择散步。她说,与西方国家相比,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人的运动量是不足的。 杨文英呼吁,为了防控糖尿病,运动应成为一种习惯和乐趣。 错误做法 1、怕累、懒得运动,总觉得运动是受罪,懒惰、不愿意受累。 2、坚持不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工作忙就是天气不好、心情不好等原因,运动往往半途而废。 3、早起空腹运动不科学,很容易造成低血糖;糖尿病人一定要在饭后半小时以后再去运动。 坚持是关键 对比一下自己和杨文英教授在用药、运动等方面的做法,或许你觉得并没有什么特别。 是的,她的每一个方法你都能做到;但坚持就是她患病20多年没有并发症的关键。 这不正是每一位糖友要认真学习的吗?
9 J/ n1 K& f" `$ e; l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