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留好24小时内的尿液?
24小时的尿糖,尿蛋白定量,在观察病情变化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能否留好24小时尿,将会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具体方法如下:(1)留尿之日早晨8点主动排尿,这次尿是8点钟以前产生的,应弃之不要。
(2)8点以后至次日8点,24小时内每次的排尿量,应全部保留在干净的容器内。
(3)次日8点也应主动排尿,这次尿是8点以前产生的,必须全部留下。
(4)将24小时的尿收集搅匀,记总量。
(5)将混匀的24小时尿液各取出100ml,送医院化验室检测24小时尿糖定量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
(6)如果在家计量不方便的话,可以将全部尿液搅匀后,灌入大的干净可乐瓶内,送医院化验室,由医生进行记量并化验。
注意事项:
(1)把收集的尿液放置于阴凉的地方,防止细菌侵入繁殖,以免影响化验结果。
(2)在气候炎热时,尿液中要放防腐剂,以免尿糖分解,发酵及细菌繁殖,从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3)把尿液放入冰箱内保存,较为理想。
(4)根据我以往的经验,只要将放尿液的容器盖紧,放入冷水(隔2~3小时换一次水)放在厕所里(一般厕所间比较阴凉)就可以了,不必放防腐剂或冰箱(放在冰箱里实在太脏了)。
蛋白尿是泌尿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和最早能检测到的指标之一。正常人尿液中有少量蛋白质,其含量不大于200毫克/24小时,故一般尿蛋白定性方法不能检出。当尿蛋白定量大于200毫克/24小时时,常规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为蛋白尿。
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蛋白有选择滤过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绝大部分血浆蛋白从肾小球滤过,只有极少量的血浆蛋白进入肾小球滤液。当肾患病时,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蛋白质滤过到肾小球滤液中,远远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蛋白质进入终尿中造成蛋白尿。这种原因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循环障碍、缺氧等,尿蛋白可以少量至每日数10g以上,多数>2g/24h尿,通常是以白蛋白为主。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肾小球滤液中的蛋白质重吸收减少,也造成蛋白尿,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球间质疾病,如肾盂肾炎、镇痛药肾病、抗生素肾损害、重金属中毒、先天性多囊肾以及各种先天性肾小管疾病等。这类蛋白尿一般含量<2g/24h尿,大多在1g/24h尿左右,以小分子量蛋白为主,白蛋白较少。影响蛋白滤过的因素还有:①蛋白质分子大小: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三层结构对血浆蛋白有机械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量越大,滤过越少或完全不能滤过;②蛋白质带电情况:正常肾小球滤过膜带负电荷,构成了静电屏障,基于同性电荷相斥的原理,带负电荷蛋白质清除率最低,而带正电荷者清除率最高,肾小球疾病时,使肾小球滤过膜带负电荷的涎酸成分明显减少,使带负电荷的白蛋白易于滤过而形成蛋白尿;③蛋白质的形状和可变性;④血液动力学改变。
参考资料:
尿路感染会有蛋白尿吗,它有什么特点?
蛋白尿以肾小球肾炎最为多见,并且绝大多数肾炎都会出现蛋白尿。因此,尿蛋白阳性,人们一般想到的是肾小球疾病。但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蛋白尿都是由肾小球疾病引起,在其它多种情况下也可以出现蛋白尿,其中包括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时出现蛋白尿的情况也是时常见到的,但此时的蛋白尿有其自身的特点。急性尿路感染时,尿中可有少量或微量蛋白,多属粘液蛋白,尿蛋白定性在(+)以内。患慢性肾盂肾炎时尿蛋白增多,但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仍在1克以内。值得注意的是,极少数尿路感染病人继发局灶性肾小球硬化及尿路感染引起的返流性肾病时,可出现大量蛋白尿(≥3.5克/24小时),甚至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往往与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不易区别,确诊需做肾穿刺活组织检查。
什么是肾小球性蛋白尿,什么是肾小管性蛋白尿?
肾小球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蛋白质滤过到肾小球滤液中,远远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而造成蛋白尿。这种蛋白尿临床上最常见,多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循环障碍、缺氧等。尿蛋白可从少量(200mg/24h尿)至每日数10g以上,多数>2g/24h尿,其特点通常是以白蛋白为主,但当肾小球滤过膜损害严重时,某些分子量较大的球蛋白、β脂蛋白的比例会增多。尿蛋白圆盘电泳显示大、中分子蛋白尿类型。
肾小管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影响对肾小球滤液中蛋白质的重吸收而造成蛋白尿。常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管-间质疾病,如肾盂肾炎、镇痛药肾病、抗生素肾损害、重金属(汞、镉、金等)中毒、先天性多囊肾、肾髓质囊性病、海绵肾以及各种先天性肾小管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等。此类蛋白尿一般含量<2g/24h尿,大多在1g/24h尿左右。其特点以小分子量蛋白,如溶菌酶、β2微球蛋白等为主,白蛋白较少。尿蛋白圆盘电泳显示小分子蛋白尿类型。
哪些情况为假性蛋白尿?
假性蛋白尿见于以下情况:①尿中混入血液、脓液、炎症或肿瘤分泌物以及月经血、白带等,常规蛋白尿定性检查均可呈阳性反应。这种尿的沉渣中可见到多量红细胞、白细胞和扁平上皮细胞,而无管型,将尿离心沉淀或过滤后,蛋白定性检查会明显减少甚至转为阴性;②尿液长时间放置或冷却后,可析出盐类结晶,使尿呈白色混浊,易误认为蛋白尿,但加温或加少许醋酸后能使混浊尿转清,以助区别;③尿中混入精液或前列腺液,或下尿道炎症分泌物等,尿蛋白反应可呈阳性。此情况,病人有下尿路或前列腺疾病的表现,尿沉渣可找到精子、较多扁平上皮细胞等,可作区别;④淋巴尿,含蛋白较少,不一定呈乳糜状;⑤有些药物如利福平、山道年等从尿中排出时,可使尿色混浊类似蛋白尿,但蛋白定性反应阴性。
如何判断蛋白尿是功能性还是病理性?
功能性蛋白尿在原因去除后,蛋白尿即可消失;体位性蛋白尿可作夜间卧床后晨起前的尿液和站立行动4~6小时后的尿液的蛋白定性检查作比较,连续作3天,如前者尿蛋白为阴性,而后者为阳性,则可确定为体位性蛋白尿,若蛋白尿是持续性,或伴有血尿、浮肿或高血压等表现,则不论其尿蛋白量多少,均应视为病理性,须积极找出病因。
如何确定产生蛋白尿的疾病?
能引起蛋白尿的疾病很多,一般根据病史、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诊断。伴有水肿、高血压、血尿的蛋白尿多为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后者常存在各种继发性疾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如大量蛋白尿(>3.5g/24h尿)伴有低蛋白血症、浮肿或高脂血症,则为肾病综合征。伴有高血压或其他器官动脉硬化表现的蛋白尿,多为肾小动脉硬化性肾病。伴有尿路刺激症状、脓尿、菌尿的蛋白尿,多为肾或尿路感染所致。应用过期的四环素、氨基甙类抗生素、二性霉素B或镇痛剂(长期)后产生的蛋白尿,多为药物引起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所致。伴有氨基酸尿、葡萄糖尿和大量磷酸盐尿的蛋白尿,则考虑为先天性肾小管疾病如Fanconi综合征、脑-眼-肾(Lowe)综合征所致。肾区接受过放射治疗后出现的蛋白尿,应考虑放射性肾炎。若伴有不可解释的肾功能衰竭、贫血、高血钙、体重下降或骨疼痛,尿蛋白以单克隆轻链免疫球蛋白为主,尿本琼蛋白阳性,则考虑为多发性骨髓瘤。溶血性贫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多发性肌炎或广泛挤压伤后出现肌红蛋白尿,一般较易确诊。罕见的遗传性肾炎有家族史,多伴有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可助诊断。
出现尿蛋白后应做哪些检查来协助诊断?
发现尿蛋白阳性后,应做以下检查以协助诊断:
(1)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红、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白细胞分类。
(2)尿检查:包括蛋白尿定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
(3)尿蛋白圆盘电泳:分析尿蛋白成分,是肾小球性,还是肾小管性。
(4)定量测定尿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白蛋白与β2微球蛋白的比值,正常值为50~200(平均为100);肾小管性蛋白尿为1~14;而肾小球性蛋白尿为1000~14000。
(5)尿沉渣相差显微镜检查:畸形红细胞为主者(>8000/mL)为肾小球性血尿;正常形态红细胞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对肾小球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
(6)尿单克隆轻链免疫球蛋白测定: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有价值。
(7)血生化:肌酐、尿素氮、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电解质、阴离子间隙、钙、磷、尿酸、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转氨酶、胆固醇、三酸甘油酯、乳酸脱氢酶等。
(8)其他相应检查:免疫学、B超、CT、X线、肾活检等。
其他降尿蛋白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1)免疫刺激剂:自80年代以来陆续有用左旋咪唑的报道,近年又有报告对频繁复发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依赖型患者给于此药(2.5mg/kg,隔日一次),112日后在激素撤药过程中,保持蛋白尿完全缓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有观察发现,如果疗程太短(12周)则无效。国内有介绍应用卡介苗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者,不仅临床疗效明显,而且可改善淋巴及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
(2)静脉免疫球蛋白:此药作用机理可能在于免疫球蛋白与肾小球的免疫复合物相结合,改变其晶体状态,从而促其溶解,或封闭了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Fc受体,从而抑制了B 淋巴细胞合成抗体。近年屡有应用该疗法的报道。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近些年来,用此类药物(卡托普利,苯那普利,依那普利等),治疗非糖尿病性肾病综合征,可降尿蛋白30%~50%,而降蛋白尿有效组其肾功能也较稳定。不影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有报告用药达12~18个月,比较安全。
(4)非固醇类消炎药:此类药物(消炎痛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PGE2产生,减少肾脏局部炎症性、通透性,有较肯定的减轻尿蛋白作用。但由于PGE2减少,影响肾内血流分布,肾皮质血流量减少,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故目前不提倡应用此类药降尿蛋白。而且此类药物降尿蛋白效果很不稳定,停药后数周即反复。
(5)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抗凝治疗:此类药物可能有改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凝血的功能,应用于肾病综合征,无肯定结果。但近年有报告应用潘生丁300mg/d,静脉注射3个月,经双盲随机对照发现于膜性肾病可降尿蛋白60%,IgA肾病65%~70%,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40%,效果比较明显。有待进一步验证。 尿蛋白定量分析 (24小時尿液 / 隨機採尿)
臨床用途:
定量分析尿蛋白有下列幾個主要目的:一、依尿蛋白上升情形評估腎功能障礙。二、有助於腎臟病情的持續追蹤。三、與血清蛋白質比較,評估身體的健康狀態。
尿蛋白定量分析並非尿液常規檢查中的尿蛋白定性檢查,它可直接定量尿蛋白濃度,有利於醫師追蹤病情及評估療效。健康人每日的尿中均含有微量之蛋白質,約 40 ~ 80 mg/day。如果 24 小時尿液蛋白質總量超過 150 mg,即稱為「病理性蛋白尿」,代表腎絲球或腎小管有相當程度的損傷。這些病理性蛋白尿除了腎臟本身的問題外,也受其他疾病的影響,包括糖尿病、紅斑性狼瘡、高血壓以及造成腎絲球病變的感染症,如病毒性肝炎、梅毒、及感染性心內膜炎。另外,長期服用腎毒性的藥物、濫用藥物成癮者、大量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者,皆可能導致大量尿蛋白出現。懷孕時出現尿蛋白可能暗示有子癇前症發生,另有一些稀有的家族性遺傳腎臟病也會引起蛋白尿。
每日尿蛋白總量小於 150 mg/day 以下,稱為「生理性蛋白尿」,通常屬正常現象,包括運動、發燒、情緒興奮或緊張等。有時姿勢改變也會產生蛋白尿,例如長期臥病在床的病人就可能經常發生,原因是平常很少活動,一旦爬起來活動,容易刺激尿蛋白的產生,活動越多尿蛋白產生越多。
尿蛋白檢查以收集 24 小時尿液較具臨床意義,而隨機採檢的尿液容易受喝水量的影響而產生稀釋或濃縮的效應,變異性極大,不建議使用。
正常參考值:
24小時尿:男性31 ~ 175,女性27 ~ 93 mg/24hrs
隨機採檢尿液:< 20.0 mg/dl
檢體處理:
24 小時尿:收集 24 小時尿液須冷藏收集,不可添加防腐劑,收集完畢後混合均勻,取 3 ml 分裝到檢體瓶,註明總量,立即送檢。
隨機採檢尿液:採檢前 2 小時不可大量喝水,取中段尿至衛生杯中,分裝 3 ml 到檢體瓶,立即送檢。若不能立即送檢,應冷藏保存,以一天為限,否則須冷凍保存。 好长。。虽然文章挺好的,但是好多专业名词,看得好费劲 文章这么长,看着好像明白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