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灵活治疗
在这里,我也想推出一个系列讲座,用通俗一些的话,讲解一下糖友们关心的话题糖尿病的分型
糖尿病的分型
1T1DM(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青年型
LADA(成人隐匿自身免疫糖尿病)
特发性1型糖尿病
2T2DM(2型糖尿病)
3特殊类型糖尿病
MODY(青年中的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4 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的分型极其重要,因为不同的类型,发病原理不同,治疗也不同。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绝对缺乏,必需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缺乏状态不一致,还有胰岛素抵抗的因素,治疗计划多样。
对于典型的病例分型很简单,
例1:15岁男孩,突发三多一少,酮症酸中毒,血糖31mmol/l,胰岛素抗体阳性。标准1型。
例2:女性,57岁,BMI 32,体检发现血糖7.3mmol/l。餐后12.6mmol/l,高血压,高血脂,标准2型。
例3:男孩,10岁,肥胖,妈妈有糖尿病,最近大量进食高热量食品,其妈妈发现他的尿不对,检查发现,FBG 10mmol/l,PBG20mmol/l,胰岛素抗体阴性,尿酮体阴性。标准MODY。
例4:男性,35岁,消瘦,半年来,三多一少明显,检查酮症阳性,血糖21mmol/l,胰岛素抗体阳性。胰岛素治疗效果敏感。自行停胰岛素后,血糖明显上升,又有尿酮体。标准的LADA.
但是,别看上面条理清晰,很多不典型的病例临床上分型非常困难。
常用的分型依据有:
1:胰岛素抗体系列
对整个糖尿病群体来说,阳性对诊断1型糖尿病有明显的意义。可是, 由于检验设备的差别,患者抗体滴度的不同窗口期,还有部分1型糖尿病抗体就是阴性。部分2型糖尿病抗体也可以阳性。对具体的某个糖尿病患者,这样抗体阴性不能除外1型糖尿病。阳性不能肯定1型糖尿病。并不能作为判断的绝对标准。
2:胰岛素C肽功能试验:
以前将此作为分型依据,胰岛素C肽功能低下的患者定为1型糖尿病。现在随着该实验的广泛应用,我们发现了很多空腹血糖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C肽功能明显低下。此时甚至有酮体。可是经过一段胰岛素强化治疗以后。胰岛素C肽功能恢复,有一些还可以停用所有药。开始时定为1型糖尿病,最后改为2型。所以,该方法也不是金标准。
3:其它就是临床指标,如:年龄,体重,症状,酮体,家族史等等。
在两型之间有很大的交叉,仅仅提供一个分型可能性大小而已。
那我们是不是对于分型无能为力了呢?
不是。首先我们可以轻松的将那些典型病例定型。然后再应用临床和检查的结果综合分析。
还有,现在糖尿病圈内有个流行的观念:重治疗,轻分型。因为分型困难的病例主要是胰岛素C肽功能低下,血糖较高的那部分人。其治疗原则上就要胰岛素强化治疗。随着血糖的控制,胰岛功能恢复,改口服药可以良好控制的是2型,无法停用的是1型,或为胰岛素C肽功能持续性损害。
其实分型的目的是预测和指导治疗,通俗地说就是用不用胰岛素,短用还是常用。你停不下来胰岛素,就应该用下去。分型并不主要。 低血糖的危害
最严重的可以死亡
诱发心梗,脑血栓
诱发昏迷,癫痫,智力减退
可以促进过多进餐,产生肥胖
使患者对良好控制血糖产生抵触和畏惧
低血糖时,控制力下降,在部分职业产生危险(如:司机)
低血糖后的疯狂进餐,诱发高血糖。血糖控制效果下降。
无症状低血糖使医生治疗的信心下降,控制目标减低。
对低血糖的误解,医疗风险加大,可能使医生不敢强化治疗
本帖最后由 昏衣草 于 2015-2-10 19:34 编辑
低血糖的临床对策1. 治疗中的低血糖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是治疗有效或胰岛功能改善的标志。
2.有效的监测可以减少其发生的次数和程度。并可以避免重症低血糖的发生。例如:胰岛素强化治疗中,如果血糖偏低,就可以减量,从而避免低血糖后再被动减量。睡前的血糖监测,就可以预测半夜低血糖的发生几率,从而作到心中有数。
3.不怕低血糖,就怕不知道什么是低血糖
4.不怕低血糖,就怕不知道如何处理低血糖
5.低血糖是可以预测,预防的,你用的药高峰点在哪?作用的时间,你对药物的反应,都有规律可寻。
低血糖的处理因为原因不同,有很大的差别。
1. 应用胰岛素的低血糖相对较简单。1未及时进餐,2敏感性恢复,3运动增加。给予相当于半个桔子的水果是不错的选择,10分钟不缓解再来半个就行了。低血糖时人的饥饿感极强,吃一斤包子都不会饱,而常规的食物,吸收最少30分钟以上。即救不了急,又造成之后的高血糖。血糖控制混乱。应该尽量避免。
2. 优降糖的低血糖 :(还有很多广告中药)有时很重,最长的可以持续72小时,肾功能不好的会更长。严重的一面推50%葡萄糖,一面出现低血糖抽搐。应用激素方可好转。有些留有后遗症。有时推糖后血糖20 mmol/l。几分钟后降到3.0mmol/l以下。所以最好进医院观察3-4天。以后停用。
3. 磺脲类药物的轻型低血糖发作:一样的给予相当于半个桔子的水果是不错的选择,10分钟不缓解再来半个就行了。不主张喝糖水。
4. 拜唐平:单用不会有低血糖。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可能发生低血糖。此时纠正这种低血糖必须服用葡萄糖,或静脉葡萄糖。服用食物和蔗糖,由于拜唐平抑制其分解,影响吸收,无法及时缓解低血糖症状。 减少低血糖发作的意义
我国对低血糖的重视有时是不够的,广泛应用优降糖就是一个例子。大家可能说:我们穷,没钱。
这样的患者情有可原。可是很多人吃着补品,却吃着含优降糖的广告药。忍受着低血糖的不适。“享受着”低血糖后过量进食体重上升的“快感”。这就是花钱买罪了!
我原来对低血糖的认识也很不足。但是一次与一些朋友讨论“曲格列酮”问题时,有了新的感觉。
开始我为“曲格列酮”抱不平,一个几亿美元价值的药品,控制几百万人血糖的好药。为什么因为十几个人,原来可能肝功能不好的人出现意外就停用。美国人也太神经过敏了。
可是朋友的解释使我吃惊:2型糖尿病是一种非健康的状态,不予干预,很多年后才能出现并发症,我们的治疗是为了将来的健康投资。如果现在的治疗能够出现很大的副作用,还不如不用。例如“曲格列酮”降低我们的血糖,使我们的长期并发症可能减少50%。却可能导致急性肝坏死,甚至死亡,从医疗道德上看,是不合理的。通俗地讲:得不偿失。另外,供选择的药很多,没必要冒险。
西方糖尿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新药的开发,特别注意低血糖的问题。因为低血糖可以产生急性并发症。尤其重症低血糖。应该力求避免。原理上与上面类似。
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明显减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血糖控制的越好,越容易发生低血糖。这样就要求我们尽量的优化我们的方案,既要降血糖,又要合理控制好低血糖的发生次数和程度。
糖尿病治疗的中西差别
1西方的血糖控制标准很严格,其实他们自己也很难达到。
因为严格的血糖控制意味着:更多的血糖测定,更多的药物摄入,更严格的饮食控制,更多次的低血糖可能,更频繁地看昂贵的医生。
西方人可能不会在乎钱,但是缺时间。
另外,其血糖控制标准严格,带有免责含义。因为西方的患者有足够的条件享受生活,对生命极其珍惜。治疗的顺应性极好,违权意识很强。如果治疗不到位,医生将面临很大压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制定了很多难以达到的严格指标,和指南。
2 国外治疗多无经济因素在内。用药要求有效合理即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很少发生,重症高血糖不治疗,吃偏方的罕见。所以治疗上以控制心脑血管等慢性并发症为主。中国的医疗学术热点大多数跟随着西方,有时显得有点超前。
3 中国由于贫困,患者大多数是由于急慢性并发症才来就医,所以中国目前的治疗首先是降糖和控制急性并发症。条件好的才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再好一些的才是慢性并发症。这个过程中有着明显的经济依从性。
在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中,首先:脱贫(控制高血糖,急性并发症,应急病变救助)。其次:温饱(选择合适药物,减少并发症,兼顾一下未来)。再次:小康(合理安排生活节奏,系统调控血糖,快乐幸福地控制糖尿病)。
离开这个过程,在全国予以不适当的强化治疗,会导致治疗性贫困,最终丧失治疗的经济能力,效果反而不好。
4中国有很多“伟大的中药”,变质的**,神奇的偏方,根治的保健品。
这些往往成为科学治疗的大敌。为求仙药,很多患者将有限的钱消耗殆尽,最终出现并发症或难以控制的高血糖时,已经无钱可用。
5中国的医疗体制奇特:医生的技术一文不值,完全依靠医院药物和检查的利润补充。提高技术换不了“银子”,真心治病的医生只能喝西北风。医生用药脱离不了利益关系。患者很难听到真心话。医患关系紧张,互相不信任。而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互动,互信的特殊疾病。相互猜忌,会使患者无所适从。
6 另外,随着糖尿病的激增,很多非专业的医生也混迹其中,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不懂装懂。影响不好。例如:有些老医生,为了多开口服药,攻击合理的胰岛素应用。一些专科医生用30R作糖尿病强化治疗。治疗效果当然不好,影响患者对科学治疗的信心。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慨,供大家争鸣。 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否避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最近的几个大型临床试验证实了一件事,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明显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同时也证明了一件事,好的血糖,并不能完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开始时很兴奋,证明内分泌医生降糖的意义,后来又有些沮丧,降糖也不能完全避免可怕的慢性并发症。最后又想开了。就是,没有糖尿病也会有冠心病,脑血栓。糖尿病病友将自己的发病率降到正常人就知足了,经过几十年的糖尿病风风雨雨后,不是因为糖尿病或并发症而牺牲。就是成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得善终不后悔。
糖尿病本身是一种代谢异常的疾病。表现主要是高血糖,对机体损害的主要原因也是高血糖。但是其本质是一种综合性的代谢损伤。包括:高血糖,血脂异常,蛋白代谢异常,血管壁的硬化,神经的损伤,高胰岛素血症。
所以:仅仅看到高血糖是不够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目前的技术条件,主要是控制血糖,兼顾一下血脂,血压,条件好的可以应用一下增敏剂,改善一下代谢状态。但是都不可能解决糖尿病并发症的所有问题。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不可能降为零。大家一定要正确的理解这个结论,生命不熄,降糖不止.哪怕明天是风雨交加,今天的玻璃窗该擦还是要擦.
今天不要为明天的可能掉泪,也不要让明天为今天的失误而哭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