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557|回复: 7

糖尿病的灵活治疗

[复制链接]

升级   28.5%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

主题

8

回帖

5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7
发表于 2015-2-10 19:3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这里,我也想推出一个系列讲座,用通俗一些的话,讲解一下糖友们关心的话题" F' M, L) o% n

/ G( R* a# P- b
6 J& F( N5 y8 U+ I+ k. k$ t糖尿病的分型' _* _; J* F- C( Q6 Z4 }' p. K4 H1 j! ~
糖尿病的分型2 R/ ?9 \" r: v, A
, |4 n$ J4 V; N* z3 R$ w
1  T1DM(1型糖尿病):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  青年型, G$ i9 [/ `/ r0 s1 G3 g- n4 g
LADA(成人隐匿自身免疫糖尿病)4 T7 T, E# p( B
                      特发性1型糖尿病% D5 |2 W$ Y7 v9 `
2  T2DM(2型糖尿病)
6 a: G) q6 ?1 K" C* t3  特殊类型糖尿病. c% k$ ^1 p: l% F: J
MODY(青年中的成人发病型糖尿病)
8 b5 j4 v0 z; d+ B4 }: ]/ X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7 ^- _! D0 X* B. R  {
4        妊娠糖尿病
' o* |: B/ b& ~6 r& B6 B! H
www.tnblt.com

升级   28.5%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

主题

8

回帖

5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9: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糖尿病的分型极其重要,因为不同的类型,发病原理不同,治疗也不同。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绝对缺乏,必需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缺乏状态不一致,还有胰岛素抵抗的因素,治疗计划多样。% o$ ^+ V$ H0 S, }9 G
对于典型的病例分型很简单,; v6 U: f) Q: K0 d1 t/ _0 {
例1:15岁男孩,突发三多一少,酮症酸中毒,血糖31mmol/l,胰岛素抗体阳性。标准1型。
" G6 f2 _4 {; p" k  F例2:女性,57岁,BMI 32,体检发现血糖7.3mmol/l。餐后12.6mmol/l,高血压,高血脂,标准2型。
5 K4 h6 s% R: M( W2 y  o; ]4 `0 s例3:男孩,10岁,肥胖,妈妈有糖尿病,最近大量进食高热量食品,其妈妈发现他的尿不对,检查发现,FBG 10mmol/l,PBG  20mmol/l,胰岛素抗体阴性,尿酮体阴性。标准MODY。$ _( H" r9 X9 @
例4:男性,35岁,消瘦,半年来,三多一少明显,检查酮症阳性,血糖21mmol/l,胰岛素抗体阳性。胰岛素治疗效果敏感。自行停胰岛素后,血糖明显上升,又有尿酮体。标准的LADA.
  ~; J! z! z0 a3 t7 m* H6 j" X但是,别看上面条理清晰,很多不典型的病例临床上分型非常困难。
& \4 h, X) s5 i  e, b% ^- _; c& N常用的分型依据有:
7 E& E4 `. Q9 f. f) L4 ~" x  z1:胰岛素抗体系列
$ K7 w" k7 f" u% m( Q/ K7 R) s对整个糖尿病群体来说,阳性对诊断1型糖尿病有明显的意义。可是, 由于检验设备的差别,患者抗体滴度的不同窗口期,还有部分1型糖尿病抗体就是阴性。部分2型糖尿病抗体也可以阳性。对具体的某个糖尿病患者,这样抗体阴性不能除外1型糖尿病。阳性不能肯定1型糖尿病。并不能作为判断的绝对标准。+ K8 I3 o7 @1 Z2 h9 ~& Z
2:胰岛素C肽功能试验:+ U, `/ i: d, r: t" H1 b
以前将此作为分型依据,胰岛素C肽功能低下的患者定为1型糖尿病。现在随着该实验的广泛应用,我们发现了很多空腹血糖很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C肽功能明显低下。此时甚至有酮体。可是经过一段胰岛素强化治疗以后。胰岛素C肽功能恢复,有一些还可以停用所有药。开始时定为1型糖尿病,最后改为2型。所以,该方法也不是金标准。
" n8 H# W. N. I$ h: T3:其它就是临床指标,如:年龄,体重,症状,酮体,家族史等等。0 h# u' X* ?6 S' n
在两型之间有很大的交叉,仅仅提供一个分型可能性大小而已。" A9 M4 m  J" K: W  r) p! x
那我们是不是对于分型无能为力了呢?
: @8 o0 k9 r1 O; `. M6 H6 w不是。首先我们可以轻松的将那些典型病例定型。然后再应用临床和检查的结果综合分析。: e; g8 \% W' z; B
还有,现在糖尿病圈内有个流行的观念:重治疗,轻分型。因为分型困难的病例主要是胰岛素C肽功能低下,血糖较高的那部分人。其治疗原则上就要胰岛素强化治疗。随着血糖的控制,胰岛功能恢复,改口服药可以良好控制的是2型,无法停用的是1型,或为胰岛素C肽功能持续性损害。
) r3 O( R. x$ O" C) s, C" E; Y- L其实分型的目的是预测和指导治疗,通俗地说就是用不用胰岛素,短用还是常用。你停不下来胰岛素,就应该用下去。分型并不主要。
www.tnblt.com

升级   28.5%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

主题

8

回帖

5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9: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低血糖的危害
3 c+ \. I5 J0 }, f; z最严重的可以死亡
) w) \* M" S. `* b$ A/ w/ |5 p7 D诱发心梗,脑血栓4 \5 G4 y! _7 D: E0 p
诱发昏迷,癫痫,智力减退
' [6 K+ C4 \0 |# A  m' p可以促进过多进餐,产生肥胖
. I$ w( n, B8 a, s使患者对良好控制血糖产生抵触和畏惧* E2 d1 l) T" }( I( ]3 x
低血糖时,控制力下降,在部分职业产生危险(如:司机), P1 f6 \8 m3 `* v$ R
低血糖后的疯狂进餐,诱发高血糖。血糖控制效果下降。
" {+ C( }0 }' K# l; ]0 `4 {. b1 E' F% P2 z无症状低血糖使医生治疗的信心下降,控制目标减低。
  ^8 `: v- I/ q8 F- y对低血糖的误解,医疗风险加大,可能使医生不敢强化治疗
) @2 V/ L( _; C! t7 A4 E
www.tnblt.com

升级   28.5%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

主题

8

回帖

5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9:3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昏衣草 于 2015-2-10 19:34 编辑
6 ]" n( @% t  D1 e8 u' G* a4 N$ h' L" [2 R/ P; g
低血糖的临床对策1. 治疗中的低血糖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是治疗有效或胰岛功能改善的标志。
* }2 I$ R/ _3 r* p  Y" d2 F9 p2.有效的监测可以减少其发生的次数和程度。并可以避免重症低血糖的发生。例如:胰岛素强化治疗中,如果血糖偏低,就可以减量,从而避免低血糖后再被动减量。睡前的血糖监测,就可以预测半夜低血糖的发生几率,从而作到心中有数。
' r, l7 s7 ?8 z+ Q3.不怕低血糖,就怕不知道什么是低血糖3 h. H) a% m, H# z% W0 U
4.不怕低血糖,就怕不知道如何处理低血糖1 i4 Y7 D9 c0 k! z5 S
5.低血糖是可以预测,预防的,你用的药高峰点在哪?作用的时间,你对药物的反应,都有规律可寻。% C! c% J, y' i0 F# [* O
) K' T  D# m5 i2 V, y2 E# d
3 b# l6 G' z- k/ @# d
www.tnblt.com

升级   28.5%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

主题

8

回帖

5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9: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5 ]2 N2 d: ~0 w0 q; q& u  j低血糖的处理因为原因不同,有很大的差别。
8 ~/ W7 @; c+ A1. 应用胰岛素的低血糖相对较简单。1未及时进餐,2敏感性恢复,3运动增加。给予相当于半个桔子的水果是不错的选择,10分钟不缓解再来半个就行了。低血糖时人的饥饿感极强,吃一斤包子都不会饱,而常规的食物,吸收最少30分钟以上。即救不了急,又造成之后的高血糖。血糖控制混乱。应该尽量避免。, W0 K: ?9 e, @0 ]+ `( t6 S
2. 优降糖的低血糖 :(还有很多广告中药)有时很重,最长的可以持续72小时,肾功能不好的会更长。严重的一面推50%葡萄糖,一面出现低血糖抽搐。应用激素方可好转。有些留有后遗症。有时推糖后血糖20 mmol/l。几分钟后降到3.0mmol/l以下。所以最好进医院观察3-4天。以后停用。
$ Z% ^4 V+ `1 E: c  n. d* J. P3. 磺脲类药物的轻型低血糖发作:一样的给予相当于半个桔子的水果是不错的选择,10分钟不缓解再来半个就行了。不主张喝糖水。8 w9 `* P4 P6 {, q, |/ @# k
4. 拜唐平:单用不会有低血糖。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可能发生低血糖。此时纠正这种低血糖必须服用葡萄糖,或静脉葡萄糖。服用食物和蔗糖,由于拜唐平抑制其分解,影响吸收,无法及时缓解低血糖症状。
www.tnblt.com

升级   28.5%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

主题

8

回帖

5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9: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减少低血糖发作的意义7 h( E/ @4 T( k3 y$ p4 z) V
我国对低血糖的重视有时是不够的,广泛应用优降糖就是一个例子。大家可能说:我们穷,没钱。; [7 `8 F9 w  E; \, N! J* H
这样的患者情有可原。可是很多人吃着补品,却吃着含优降糖的广告药。忍受着低血糖的不适。“享受着”低血糖后过量进食体重上升的“快感”。这就是花钱买罪了!
8 C+ `& b' F* ~* {' a我原来对低血糖的认识也很不足。但是一次与一些朋友讨论“曲格列酮”问题时,有了新的感觉。0 G! b7 i0 a0 u% W  {
开始我为“曲格列酮”抱不平,一个几亿美元价值的药品,控制几百万人血糖的好药。为什么因为十几个人,原来可能肝功能不好的人出现意外就停用。美国人也太神经过敏了。
; C* h6 g% G2 Y4 }1 v% E7 U可是朋友的解释使我吃惊:2型糖尿病是一种非健康的状态,不予干预,很多年后才能出现并发症,我们的治疗是为了将来的健康投资。如果现在的治疗能够出现很大的副作用,还不如不用。例如“曲格列酮”降低我们的血糖,使我们的长期并发症可能减少50%。却可能导致急性肝坏死,甚至死亡,从医疗道德上看,是不合理的。通俗地讲:得不偿失。另外,供选择的药很多,没必要冒险。
0 M9 Z) H( J  I6 M- p  }6 v8 j6 v) r西方糖尿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新药的开发,特别注意低血糖的问题。因为低血糖可以产生急性并发症。尤其重症低血糖。应该力求避免。原理上与上面类似。
' R7 P7 v* A; o; z" @1 h当然,我们现在都知道,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明显减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血糖控制的越好,越容易发生低血糖。这样就要求我们尽量的优化我们的方案,既要降血糖,又要合理控制好低血糖的发生次数和程度。
# `8 p, p. b3 M" Q" o" o
www.tnblt.com

升级   28.5%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

主题

8

回帖

5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9: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糖尿病治疗的中西差别
0 O0 a% d1 N" ?1西方的血糖控制标准很严格,其实他们自己也很难达到。% h% ~3 ]2 `* G5 k; w+ Y
因为严格的血糖控制意味着:更多的血糖测定,更多的药物摄入,更严格的饮食控制,更多次的低血糖可能,更频繁地看昂贵的医生。9 w. L1 }% _, o$ z, k2 R# j& v! t
西方人可能不会在乎钱,但是缺时间。' n0 U0 X1 U" Q9 C$ S# Q
另外,其血糖控制标准严格,带有免责含义。因为西方的患者有足够的条件享受生活,对生命极其珍惜。治疗的顺应性极好,违权意识很强。如果治疗不到位,医生将面临很大压力。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制定了很多难以达到的严格指标,和指南。- \4 }0 v* X& x( W; ~/ p9 n% w( @' W
2 国外治疗多无经济因素在内。用药要求有效合理即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很少发生,重症高血糖不治疗,吃偏方的罕见。所以治疗上以控制心脑血管等慢性并发症为主。中国的医疗学术热点大多数跟随着西方,有时显得有点超前。
1 w) i( Z& h, k1 X3 中国由于贫困,患者大多数是由于急慢性并发症才来就医,所以中国目前的治疗首先是降糖和控制急性并发症。条件好的才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再好一些的才是慢性并发症。这个过程中有着明显的经济依从性。
. D/ O) \2 z0 \* W6 ~在我国的糖尿病患者中,首先:脱贫(控制高血糖,急性并发症,应急病变救助)。其次:温饱(选择合适药物,减少并发症,兼顾一下未来)。再次:小康(合理安排生活节奏,系统调控血糖,快乐幸福地控制糖尿病)。( r/ H% g: k' j9 A% H( x9 _
离开这个过程,在全国予以不适当的强化治疗,会导致治疗性贫困,最终丧失治疗的经济能力,效果反而不好。
' G2 i/ ]- \0 B- m4中国有很多“伟大的中药”,变质的**,神奇的偏方,根治的保健品。) v2 E: J6 j# i/ g' S+ t
这些往往成为科学治疗的大敌。为求仙药,很多患者将有限的钱消耗殆尽,最终出现并发症或难以控制的高血糖时,已经无钱可用。1 m$ P" }! N0 o0 T, o" F( |: Q
5中国的医疗体制奇特:医生的技术一文不值,完全依靠医院药物和检查的利润补充。提高技术换不了“银子”,真心治病的医生只能喝西北风。医生用药脱离不了利益关系。患者很难听到真心话。医患关系紧张,互相不信任。而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互动,互信的特殊疾病。相互猜忌,会使患者无所适从。
. _- X5 c3 b) p4 ]% C6 另外,随着糖尿病的激增,很多非专业的医生也混迹其中,鱼目混珠,良莠不齐,不懂装懂。影响不好。例如:有些老医生,为了多开口服药,攻击合理的胰岛素应用。一些专科医生用30R作糖尿病强化治疗。治疗效果当然不好,影响患者对科学治疗的信心。
" t) h7 B# L# u% M以上是我自己的一点感慨,供大家争鸣。
www.tnblt.com

升级   28.5%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2

主题

8

回帖

5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5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0 19:3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否避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 u/ b3 n' S+ v6 w& c, ]  U7 {; x; K+ v2 M/ x
# m8 ]5 B5 G7 K7 h3 u# Y
      最近的几个大型临床试验证实了一件事,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明显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同时也证明了一件事,好的血糖,并不能完全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P9 I  ~  G1 L9 }, B
        开始时很兴奋,证明内分泌医生降糖的意义,后来又有些沮丧,降糖也不能完全避免可怕的慢性并发症。最后又想开了。就是,没有糖尿病也会有冠心病,脑血栓。糖尿病病友将自己的发病率降到正常人就知足了,经过几十年的糖尿病风风雨雨后,不是因为糖尿病或并发症而牺牲。就是成功。
0 r/ K( L" d& p" {- F9 ~  k$ i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得善终不后悔。; K7 |) I; z* c3 S2 v2 s) s
        糖尿病本身是一种代谢异常的疾病。表现主要是高血糖,对机体损害的主要原因也是高血糖。但是其本质是一种综合性的代谢损伤。包括:高血糖,血脂异常,蛋白代谢异常,血管壁的硬化,神经的损伤,高胰岛素血症。. y1 N1 `; r7 \( ~% J
        所以:仅仅看到高血糖是不够的。0 S0 I/ q4 |6 r9 e
      但是,话又说回来,目前的技术条件,主要是控制血糖,兼顾一下血脂,血压,条件好的可以应用一下增敏剂,改善一下代谢状态。但是都不可能解决糖尿病并发症的所有问题。! w0 p3 M4 K6 ^9 {1 {: U$ m
    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不可能降为零。大家一定要正确的理解这个结论,生命不熄,降糖不止.哪怕明天是风雨交加,今天的玻璃窗该擦还是要擦.
  ]; R' Y/ O7 |: s% U0 c; [. F% C    今天不要为明天的可能掉泪,也不要让明天为今天的失误而哭泣.
% g+ C, U. Q1 }9 D! P) q" `
www.tnblt.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