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
  18.38%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注册会员

- 积分
- 347
  
|
本帖最后由 普通人 于 2014-4-29 17:27 编辑 % n& w* k& G9 p# l
* X: O; z+ N1 b+ Q/ a" v 中医治疗糖尿病,强调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一般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方面则明显优于西医,故中医治疗糖尿病尤其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2型糖尿病);或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1型糖尿病)中药降糖可能不适合,因为该类患者自身不能或只可产生少量胰岛素,需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 d2 F8 @: L, G* u& t3 z4 h0 _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原则与西医并不冲突,主要需注意五个方面:% s3 X9 ~0 ^5 J: }% K6 J& P$ }) a" Z g
控制饮食是基础& C+ [& c+ g) x% Q; t# B7 \
《黄帝内经》记载:“……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而为消渴。”《景岳全书》说:“消渴病,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这说明中医早已认识到糖尿病是个富贵病,需要控制饮食。2型糖尿病人,在认真进行饮食管理与运动治疗的基础上,无严重急、慢性病发症的轻型糖尿病,尤其是尚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者可单纯适用中药治疗。/ g! S# W# o. @& }" Y- [5 z
运动首推太极拳
( p E2 g* n) b$ }6 l* e 古人早就认识到,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以不疲劳为度”,可根据病情选择散步、健身操、太极拳、游泳、交谊舞等。尤其是太极拳,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最适合糖尿病患者。
9 \/ r- X2 {$ X% u$ Z 调解情绪很重要1 X5 m$ f! ?6 c$ p. q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情绪有一定关系。糖尿病患者要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有利病情的控制和康复。中医认为,疾病既有生理病理的病,同时也有心理的问题,所以情绪的因素必须加以重视。
( M, `2 L: x/ o" W6 E& _9 a& j6 G 养生讲究顺自然. a t& U4 s! M- r
中医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四季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强调顺乎自然以养护正气,主张春防风,夏防暑,秋防燥,冬防寒,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病人要学会自我调护。但自我调养绝不等于乱服或长期服用滋补品,中医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若属实证,补药有百害而无一利。8 } U0 o2 N5 s8 _# A: b8 }
用药一定要对证, @* `# X' f" @) D
在临床治疗上,对初诊患者首先会告知他们糖尿病的自我保健方法,并要求他们饮食控制一至两个月及配合运动疗法。若血糖下降明显即可维持下去,如控制不满意则给予中药治疗。- `2 H3 A& `% J% M% I( i; z
临床一般将患者分为阴 虚型、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三型分型论治:8 \9 l* a* D8 ~* z( i
(1)阴虚燥热型(多见于糖尿病的早期)。临床表现:烦渴多饮、随饮随喝;咽乾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 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主要采用养阴清热方法。
0 R) _5 T: e# f# w9 p ?7 P (2)气阴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的中期)。临床表现: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乾舌燥;多饮多尿; 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主要采用益气养阴方法。9 F$ ]+ U5 M( r) G" E8 x" U; }
(3)阴阳两虚型(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者)。临床表现: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乾;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萎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主要采用温阳育阴方法。/ @5 F& H$ B3 c1 I" R3 ]) ?/ V
: w8 C5 |0 d5 b! w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