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
  49.89%
签到天数: 175 天 [LV.7]常住居民III
中级会员
 
- 积分
- 5490
|
5 i7 Q+ k& Z6 R- B9 ^ 专家提醒:没有一种食物能取代降糖药
- a7 T- S. C* t8 f5 R
! N5 G6 p+ Y: d
. {; |7 |7 B' W3 o- h# p& l: I4 u* N+ }$ z: l' q
提到“血糖”二字,很多糖尿病人是既紧张又苦恼。一方面,想控制好血糖,必须做好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的管理,而这需要很高的生活自律性,很多人觉得实在做不到;另一方面,血糖控制不好又常常带来糖尿病并发症,糖友对此提心吊胆,恐惧和危机感影响心情。
* z5 A Y1 W" V! Y f
: r1 A; L- M5 g( Y8 F( W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心态,很多号称“吃某种食物就能轻松降低血糖”的传言在糖尿病患者中蔓延开来,黑茶、苦瓜、秋葵等均榜上有名。然而,这是一个误区。在专家看来,虽然某种食物对某些个体能起到控制血糖上升的作用,但仍不能说有“降糖”疗效。& ^ ?! Z& Z9 q" _* H9 \
3 e _; d% J' U& T3 I+ {: b
" o$ X& b/ z4 o- m/ p: a( E, n8 E
7 R! u! @* c" e" u7 P 糖尿病家庭调养提醒您:别让食物“降糖”坑了糖友
7 E0 j0 x" M9 X! }8 e, u$ d$ m/ K& |# V. l9 g( O' G
前段时间,北京张女士起床后照镜子吓了一大跳,她的左眼一半白眼球变成了红色。医生告诉她,这是球结膜出血,检查显示,眼底有很多出血点;眼底出血跟糖尿病关系很大,幸好发现得早,没对视力产生更大影响。原来,她在同事介绍下一下子买了两万块钱的黑茶,每天大量饮用,同时放弃了口服降糖药。两年来,张女士没做过一次血糖监测,却对黑茶的降糖功效深信不疑。1 ]# i5 ^) U+ g* T
( X% d; e5 k" B& }( u. c
其实,除了黑茶,这些年她还看到过很多“食物降糖”的说法,比如苦瓜,一到夏天,她就会买很多来吃,熬水喝、炒着吃,爱不释手。还有最近比较火的秋葵,也说有降糖功效,成了她家餐桌上的常客。
( G3 Z0 }) N* N. H# s
; V( H: t4 c' M P$ L 食物“降糖”至今没证据+ G8 x/ O/ h3 _2 C# ~6 b- a
; W' n3 U% v. |' ~
专家表示,苦瓜中的一些独特物质确实可使一些糖尿病患者吃饭后血糖升得不太高,但要达到这一目的,需每天甚至每顿都吃,而大量吃苦瓜可能对其他营养素产生干扰。4 E1 _) z: x% L2 e4 m3 q
2 n" m0 q% g A- E# N 另外,中医认为,苦瓜属于清苦类食物,大量食用可能伤及脾胃,很多人的胃也难以承受。因此,苦瓜只能短时间用,还只能是辅助用,降糖药不能断。既然不能长期用,就跟血糖需要长期控制存在矛盾,再加上很多人用后效果并不如意,就更没必要付出胃肠代价了。
: Z3 E" [8 g# y& }
7 \- U) G3 Z( z 有些产品号称含苦瓜中的“植物胰岛素”,能够降糖,但其含量、纯度、疗效恐怕只有产品发明人和生产者心知肚明。并且,目前植物胰岛素概念只是一种说法,尚未见到可溯的科学依据。
" A7 N; h* J" J; W4 F
0 z0 o5 w5 W' |6 ]. p _ 苦瓜“降糖”不太靠谱,那么黑茶、秋葵的“降糖”作用如何,南瓜、魔芋等食物能“降糖”是否可信?在专家看来,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这也包括拦糖虎和纯的膳食纤维补充剂。5 T4 g9 L' z" A8 T" z* s" H
$ p/ G& I7 C7 D6 X
. e' ]' m# j% ]" x# }2 u
0 k% Q, a6 d# p! ~6 { 专家指出,所有食品都不适宜谈“降糖”。从医学上评估降糖效果要从疗效出发,即用了这种物质后,空腹、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比不吃时能降多少。有实验数据,并经过科学验证,才能说有“疗效”。也就是说,验证疗效要有代表性和覆盖面,不能只看个体,要看较大规模人群的情况,比如这些人平均血糖降了多少。
. c0 Z! N% c/ m0 S3 u$ g' H
+ p3 k1 }4 Z N- `" { 目前,还没一种食物经过这样的论证,因此食物充其量只能是有一定的控糖效果,对降糖有辅助作用,且辅助作用的大小也无法明确预期。
- M6 y; r9 Q) N/ V" x4 l( x
1 M9 L# K; D! `8 Y: l! d0 Y" S! a 如果把“降糖”的说法改为“利于控制血糖升高”,一些食物可能还能搭上边儿。李文慧表示,某些食物可能在一些人身上具有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这是真实存在的。- w1 [4 ^ e! ]4 g' _8 G5 U
! M! B, @7 i* a1 U( C
但这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体化差异,有些人效果好,有些人则效果不明显,甚至完全不耐受。因此,这种控制血糖升高的作用可以理解为辅助保健作用,但绝不是疗效。虽然厂家可以将其作为保健品来卖,但患者绝不能当作药物去吃,更不建议代替药物大量吃。$ p% S* L9 }# S! T
) _! I) ?" b, ]: O1 {; m& e. j4 {
专家再三强调,不同年龄、不同病情、不同病程的人,对降糖药物的反应都是千差万别的。临床上,一些高血糖的人用西药和胰岛素都降不下来,更别说反应非常弱效的某种食物了。最危险的莫过于,那些苦苦降不下来血糖的患者,单纯地认为某种食物能帮自己,盲目信任,耽误病情。8 T& L G. J! h2 K1 ^& M2 w7 f
j0 I# L! [6 y4 U, ^ 科学看待血糖- O, Z; I7 ~8 G3 L6 \9 n
2 k" T% H T* S2 N% I# E
专家表示,糖尿病人由于担心安全性而回避西药,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临床上用的降糖药都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每个药物都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还有不良反应说明。# F) T* y4 j6 I1 B
6 a- x: m' D; a5 y 相反,保健品往往在标准、规格、证据、建议等方面差异较大、参差不齐。另外,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希望糖友能正确看待糖尿病,将糖尿病理解为一种需要及时预防相关并发症的特殊身体状态,而不是不当回事或过分恐惧。
/ X) G6 m" a, {& e
7 |' I5 B8 }/ h+ ` 9 r. | [, W, ~, X- ?1 n* i$ u3 J, Y
. Q- O: K. A* C( s 注重饮食管理:
" `% M( I3 b% k# m& X/ j9 A: l
) R+ T0 q$ d# h: N' O9 I 单一的某种食物虽没有“降糖”作用,但整体的饮食管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却极为重要。注意营养搭配,禁用含碳水化合物过高的甜食,控制精白米面和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食用量,多摄入五谷杂粮,增加新鲜蔬菜,不仅对血糖管理大有益处,还会促进整体健康。
5 V8 L" L7 j+ J
/ V1 ~1 p1 t8 l$ r: } 不轻信夸大宣传:
W- a U! T0 U1 @" c( ^2 t2 x$ M: _ O# K* T
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在坚持用药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可能控制血糖升高的单一食物和保健品,但动机要明确,对商业宣传保持足够警惕,切勿满怀希望,轻信狂言。
9 `- ? L; l* \8 n" I: r- Y2 Y b% v4 I! n8 p
全面看待血糖:$ n# r1 B- a" P0 }$ p
( H1 B5 Y1 i8 `2 W
很多糖尿病患者为控制血糖水平,都会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殊不知这不是一条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血糖控制不仅要考虑吃饭后血糖稳定,升高得不快、不多,降低得不过快,还要考虑长时间对整体健康的影响。
( w, j( T( y; g5 h4 O0 @+ `
, e& [& }+ J! Y5 O7 w6 O9 O 因此,一定要用更多维度来衡量食物对健康的作用。对脑细胞处于衰退状态、脑循环也不太好的老年人来说,食物血糖指数太低不太有利,血糖控制过度,往往导致精神疲惫、肠胃不好。0 m# {$ G' B! e7 M6 l7 l6 l/ A1 N
: L8 V" f' X9 L/ E- H% ^9 t
因此,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我们常常不特别主张饮食控制,而是要去掉饮食中的不利因素。而对70~75岁以上或有消化吸收障碍的人,往往积极鼓励进食,不必太避讳好消化、易吸收的高升糖指数食物,以便更好地利用糖,同时搭配药物和食物平衡血糖。: m G D2 [. g3 k% O8 Q9 a
- R' C# b9 F& [( ?$ o$ |4 }. o$ _
& _/ w0 }2 d- e: l
+ k a6 d5 H7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