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329|回复: 0

当糖尿病遭遇心脏病:不容忽视的糖尿病性心肌病

[复制链接]

升级   90.25%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0

主题

44

回帖

9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22
发表于 2018-5-28 18: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糖尿病性心肌病(DCM)是指在排除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和瓣膜病等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结构改变以及心室舒缩功能异常的心肌病变。其主要表现为心室肌的扩张与肥厚,同时伴随左室舒张及收缩功能障碍。近年来的研究证实,DCM是部分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和死亡的重要原因。9 b' L$ x$ @( Z- ?( k: o

2 J6 D# E; Y. e5 ~& T: c- D发病机制1 U' M2 B% R% Y

/ H) |8 W. j/ V目前认为,DCM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 u/ t. i0 T& K% Y4 A
7 ~+ l$ v" k9 V6 y& z" U
1. 心肌细胞代谢紊乱  z1 r7 x* }$ k4 A! k& G
$ F7 ^$ }# h4 d
➤葡萄糖代谢异常:高糖血症降低葡萄糖清除率,糖异生增加,在DCM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 {+ a, A. Q9 D( W, l- U( n➤脂肪酸代谢异常: DCM中葡萄糖氧化利用率下降,同时脂肪酸氧化速率加快
, f) }0 a  i* C( |! B& |➤钙稳态失调:心肌细胞钙稳态的精细调节是保证心脏收缩功能的核心环节2 i* }# R; g4 v# A/ j+ z2 C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IR)是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 G/ P; f) t1 I" u7 Q* d/ w! {1 F0 E5 _" H5 v" j& U5 h* {9 \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0 c* E: B; n. Z1 L

0 W+ z) U+ Y2 a: }6 Y8 i8 i& W% L5 D1 p* R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与心肌肥厚和纤维化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血管紧张素受体-1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和心脏的成纤维细胞,使胶原合成增多,分解减少,引起心肌肥厚和纤维化,导致心室顺应性降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不全。
' C5 f8 F8 k% f
. V$ O( b/ Q) e  O, p, I3. 心肌细胞凋亡
/ o6 L. V' X0 Y  [5 c
1 p8 ^0 J/ P7 u$ {: ~, I细胞凋亡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TZ诱导的糖尿病动物模型中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导致心肌肥厚和心肌纤维化,心脏舒缩功能降低。8 T8 w! y# L( e& C
5 p& ?" `2 n. M/ e' l
4. 氧化应激
8 [( Y7 O* S0 S/ M/ K1 k2 W1 W0 V, j( h! O' P
活性氧(ROS)产生过多和内皮抗氧化屏障失衡导致了氧化应激的产生。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中ROS的产生均增加,增加的ROS加速了DCM的进展。
* O$ D1 [5 a3 }  a6 }& E" V+ t& s6 c7 ^* _! D' ~0 D
5. 微血管病变
2 i+ J- l" F8 p, b- [) b/ Y; s
" u. I: W" m2 b3 x* t高糖血症、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一氧化氮合成减少及内皮受损、血小板功能受损和凝血异常、PPAR过度表达,都可能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或功能紊乱,导致微血管舒缩异常、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基底膜增厚,最终发展为DCM。2 P& l* B  _$ V( t! R# v7 |# W

' D0 ~5 V5 `+ M临床检测- k& [$ R) N6 g% L+ p' E+ s1 e4 X

; p8 p$ ^  M* k' x目前尚没有统一的DCM诊断标准,由于影像学检测安全直观,因此成为检测DCM的主要手段。室壁肥厚以及舒张功能障碍成为DCM影像学检测的标志之一。8 q" c0 {2 _; k
. j+ _. X6 Y9 d- M0 n+ w
1. 超声心动图
% A, S% A8 Y) y5 I9 ^! O! r( g, N7 e$ a8 Y/ k: A$ J
➤二维超声心动图:早期主要表现为E/A比值明显减小,等容舒张时间与减速时间出现一定程度延长;晚期表现为E/A比值异常增大,同时伴随减速时间的显著缩短,而在此转化过程中可出现E/A比值正常化的阶段,称为假性正常化现象,这主要由左室充盈压代偿性增高所致。
6 h1 H, r  Y1 h9 g
1 R% d; x+ C: [8 o➤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通过测定收缩期二尖瓣瓣环运动速度(Ea)及跨二尖瓣血流速度与其的比值(E/Ea),以及Ea 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运动速度(Aa)比值(Ea/Aa)可以对心室顺应性有所了解。有研究指出,比起血流频谱多普勒,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于心室舒张障碍诊断的漏诊率更低。5 M; o* T) n8 S/ b; s+ Q; u/ l

) \8 E6 Q+ J7 G6 K, U0 O' ^2. 心脏磁共振9 }! W1 v) `. t. h0 f* e
) P2 q, n. u- R+ |2 c! v# n+ G
➤延迟强化磁共振技术:当心肌细胞坏死导致细胞膜破损时,表现为局部强化信号出现及消退均晚于周围正常组织;而当局部心肌出现纤维化改变时,表现为局部信号的增强。, f. h3 |: Y0 K0 n3 w
9 M/ R3 S, ?. H* C5 H- |
➤纵向弛豫时间成像技术:通过测定并定量分析某一区域心肌组织的纵向弛豫时间(T1)值,并与正常心肌组织的参考值对比,可以判断该处心肌组织的活力与组成成分。
/ m' B) r7 j8 S- w: U  V# Y, ^$ g7 x* P: N6 s
治疗进展6 k) A! q% M; D. E& @
7 z5 ~9 B7 c0 c1 E
DCM合并多种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复杂,对DCM的积极防治可以降低糖尿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目前没有具体的特效治疗方法。应在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的基础上,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 n  z+ A) A8 h, y; n' [
  Y9 z" e6 L& ?3 z( `& o5 Z  ~1. β受体阻滞剂5 |3 q9 E3 A0 d2 L+ g
% Z; \3 F: D& M* X6 I
β受体阻滞剂可以恢复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脏重构,降低猝死发生率。对于出现心力衰竭症状的DCM患者,只要患者可以耐受,应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 ]4 D$ ^# i% F& J
1 Y2 ?4 w' {: A- Q* _3 }2 A- L! K
2. ACEI或ARB
9 k# a; l; g2 y% K. I1 A$ S
  S) C$ W: U* @; V% a6 G" J" }ONTARGET研究表明,心血管保护方面,应首选足量的ACEI治疗,当患者不能耐受ACEI时,ARB是其合理替代药物,不推荐同时联用两药。另外,动物实验证实,卡托普利或缬沙坦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延缓DCM的发生、发展,并能抑制心室重构。临床研究表明,坎地沙坦可阻止心肌胶原蛋白沉积,抑制心肌纤维化,有效地改善心肌舒缩功能。% l! ]; ?6 P! K" S

4 ?' B) L* j: M3. 钙拮抗药
2 [+ C5 R4 i: W9 Z8 c7 k: @
: s' T/ B! h, X: @4 ?) I* [3 L  {$ C钙拮抗药除有降压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应激及调节血管平滑肌增殖等作用。糖尿病患者心肌细胞内钙潴留与高能磷酸耗竭、超微结构紊乱及心脏功能异常相关,钙离子拮抗剂可预防糖尿病诱导的心肌改变。
6 Z$ r0 l7 K! o( `) k. ~3 @9 L2 ^+ u& V1 p" ~  m
4. 他汀类药物
, w2 m# O1 U+ b! a0 }0 ]" a. x5 E" ~$ l9 ^9 ~( W
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他汀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保护作用,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复合终点。对于合并血脂异常的DCM患者均应选择合理的调脂药物,延缓心肌病变发展,降低该病的病死率。
1 C" T8 Y* U0 M) U
+ t, v" a6 ?5 `6 [5. 胰岛素和噻唑烷二酮衍生物+ f1 X4 [4 a- |1 s6 A

. }- G2 K6 J+ {" L. ^5 ]; @具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减少血管平滑肌增生等作用,对DCM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噻唑烷二酮衍生物可引起体液潴留,有加重心力衰竭的风险,故NYHA心功能分级Ⅲ或Ⅳ级者禁用。
* \" ^7 }, w# T# e
& r9 o( O. ~8 C) T+ P) P参考文献:
0 ]/ I  Y% x$ ^5 u2 o: \7 Q[1] 赵一楠, 周迎生.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6, 24(4):381-384.
  J5 V/ m; R" [6 ~5 L7 e[2] 曹翠平. 糖尿病性心肌病及其诊断与临床对策[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13(6):12-13.
( h. i  G# t/ ^* D[3] 简春燕, 吴铿. 糖尿病性心肌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现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06(1).7 C: K7 S+ D+ t; Y" u
[4] 赵航, 冯景辉, 吴秀萍.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6, 43(1):16-18.. S9 H$ u) B. I7 @
[5] 潘利亚, 张晓卉, 尹新华.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 22(2):143-146.
+ Z- s3 }5 u3 Q% M) n0 Q[6] 段雪飞, 曾智.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病理及无创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5(3):250-254.
, j/ C  c* w$ v$ F1 C[7] 赵娜娜, 鲁翔. 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 2013, 19(3):502-504.
( E0 d: n( v+ J; j$ M& R6 @4 S4 X! Z$ ^- `# _# q; {# U
www.tnblt.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