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糖尿病看似是近几十年才闯进人们生活,但实际上它在我国古时被称为消渴症,最早记载于中医典籍《黄帝内经》里,“消”是指消谷善饥和形体消瘦,“渴”则是指口渴多饮的症状。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古人是如何治疗糖尿病的。4 b2 e# { q$ D% Y& f/ W2 e6 ]
古人如何得知罹患糖尿病+ R% X1 Y& h q$ g
古代中医把消渴症的临床表现分为上、中、下三消,分别对应不同的症状表现和发病部位。
' p3 d9 D9 v; `6 t 上消的发病部位主要在心肺,临床表现主要是口渴多饮,其病理变化就是肺燥均伤,因为肺部有着疏布津液的作用,所以肺燥就会引起口渴。 W9 Y! f0 r( c
中消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脾胃,临床表现主要是多食易饥,也就是吃得多还是容易饿。如果出现上消的症状没有科学及时地治疗,就会发展到中消。* x5 n1 ~* v5 f( v+ R4 D# w
下消的发病部位主要在肝肾,临床表现主要是形体消瘦、乏力等症状,中医认为的上、中、下三消并不是指发病部位处于人体内脏的哪个位置,而是指严重程度的意思,如果中消症状时仍然没有科学及时地治疗,就会发展到下消。# | t- n0 r9 B! b/ S
- p8 |2 b* j4 _) ]7 V, c- h) I6 ^0 R 宋钦宗与消渴症的故事& r; u& ^! T$ o s
相传宋朝皇帝宋钦宗在晚年的时候患上了消渴症,症状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地步,宫廷御医为他看病也不见有所起色,直到当时有名的医学家成无己为他把脉后,开出了消渴药方,大约用了九副药就将宋钦宗的消渴症治得大有改善,宋钦宗病情好转后龙颜大悦,当即给成无己大夫送了一个妙手回春的金匾,而成无己和他的消渴药方也流传于世。3 }' x7 b, x/ g& G+ a6 L, h6 n) G& _
9 G! Z; G: [! t: w5 g; l2 m 消渴方的科学治疗7 p3 T9 P. }3 J4 B: k* ]
消渴方的组成中有人参、黄芪、菟丝子、知母、天花粉、桔梗、玉竹、芦根、葛根、地骨皮、石膏、红花等共十二味药。而中药药方并不是指这十二位药放在一起就行,还讲究一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 _: p( J$ Z" \8 |& _4 m. R 就像消渴方中的人参具有大补元气、降糖活性因子的作用,菟丝子有滋补肝肾的作用,知母有滋阴清热降火的作用,这三味药就共同组成了治疗主要疾病的“君药”,而像黄芪有补气温阳的作用,葛根、玉竹、天花粉有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作用,所以“臣药”就是辅佐“君药”起到辅助性治疗的作用。
7 i, q' |0 @1 x& `1 e8 v3 z+ X# c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注重整体调理、辨证论治,从而改善症状,特别是对并发症有明显的防治优势。但糖尿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生活方式干预对防治糖尿病更为有效,“管住嘴,迈开腿”是防治糖尿病的重要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0 I+ g" k! I. R& n8 [0 O7 C! B
4 h5 x. |, @1 d$ w4 I: [5 ?' Z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