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76|回复: 0

糖尿病的认识与防治

[复制链接]

升级   0.36%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79

主题

165

回帖

103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1032
发表于 2018-12-2 15: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常生活中有人错误认为,糖尿病是吃糖过多的缘故,把糖尿病中的“糖”和日常吃的糖画等号。其实,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是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在正常人的体内,血糖会维持在稳定范围内。而在维持血糖稳定的过程中,血糖、胰岛素、胰岛素受体等发挥重要作用。
  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通常指血浆血糖浓度。正常人的血糖在空腹时小于6.1mmol/L,餐后2小时小于7.8mmol/L。血糖主要来源是食物。其次来源于储存的糖原分解,这是维持空腹血糖稳定的关键;还有来源于身体里非糖物质在体内转化的葡萄糖。当血糖来源不足,会容易发生低血糖。
  血糖的去路是给身体提供能量;以糖原的形式储存于肝脏和肌肉中;转化为其它的糖及非糖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当血糖的去路不畅,过高超过肾糖阈值时,葡萄糖会从尿中排出,即尿糖阳性,出现尿糖。
  胰脏内有胰岛,胰岛分泌胰岛素可以直接降低血糖,使血糖被组织利用,使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平衡,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之一是胰岛素分泌减少;另一因素是胰岛素抵抗所致的血糖不能被利用。两种因素共同导致糖在血液中堆积,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导致糖尿病发生。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虽然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是目前医学认为,引起糖尿病的原因第一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第二是后天因素,或者是环境因素,例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运动少以及紧张、压力、抑郁等问题。
  糖尿病易发人群,首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比如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患有糖尿病。其次,40岁以上有糖调节受损史,高血压、血脂异常者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抑郁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人群。第三,过高热量摄入、体力活动减少的肥胖者。第四,分娩过巨大儿的妇女以及有妊娠糖尿病病史的妇女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人群。最后,宫内发育迟缓或者早产儿。这些因素的人群要警惕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目前已经成为常见慢性病,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患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基本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高血糖。但是目前约有60%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
  糖尿病的症状分类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下降。患者可因血糖升高后,尿糖排出增多导致渗透性利尿而引起多尿、烦渴及多饮。组织糖利用障碍致脂肪及蛋白质分解增加而出现乏力、体重减轻,儿童尚可见生长发育受阻。组织能量供应不足可出现易饥及多食。
  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是皮肤瘙痒、饥饿、视物模糊、疲倦。此外,糖尿病大部分也有可能不表现出任何症状。
  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以及病因相对明确的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其中,2型不是1型的延伸,两种类型的发病机制有很大的差异。而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后首次发现或发病的糖尿病。生育后血糖可能恢复正常。但该类病人比一般人易患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控制
  当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时,就属于糖尿病的范畴。当空腹血糖在6.1~7.0mmol/L之间,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此时就属于糖尿病前期了。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不能治愈,但可控。且糖尿病不断进展,治疗方案也要不断调整,才有利于保证血糖稳定。此外,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改变才是关键,所以治疗糖尿病是否成功的关键还是自我管理。做到科学认识糖尿病并且积极处理,保持愉快的心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这个“慢”就必然症状不明显。慢性高血糖的危害遍布全身:1、心脑血管疾病:中风、心衰、心绞痛;2、肾病变:下肢浮肿,肾功能不全、肾衰竭;3、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4、神经病变:腹泻或便秘,四肢麻木甚至感觉丧失/过敏;5、下肢血管病变:间歇性坡足、下肢缺血性溃疡;6、糖尿病足:导致烂脚,足溃疡/坏疽、截瘫。
  2型糖尿病的预防管理
  2型糖尿病的预防分三级。一级预防: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延缓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病死率,改善生存质量。
  对于一级预防,首先了解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家族史或遗传倾向、种族、妊娠糖尿病史或巨大儿生产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宫内发育迟缓或早产。能改变的因素中,最重要是糖尿病前期,其次包括代谢综合征,超重、肥胖、抑郁症,还有饮食热量摄入过高、体力活动过少,服用某些药物,或处于导致肥胖的环境。对于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推荐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不推荐药物治疗。
  对于二级、三级预防,在糖尿病治疗中“五驾马车”治疗缺一不可,即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药物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可能涉及到全身的疾病,糖尿病的治疗也提倡综合管理,包括:降糖(前文提到的“五驾马车”)、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改善生活方式等

! j7 L# q" a1 ^9 m# U
www.tnblt.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