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662|回复: 0

一对糖尿病兄弟,一个病情稳定,一个开始透析

[复制链接]

升级   98.75%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主题

239

回帖

99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90
发表于 2019-1-13 09:4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对糖尿病兄弟,一个病情稳定,一个开始透析
' W# u3 i+ ^+ h# |' V/ G# s' w# V
! \8 h4 a; R( q  r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 x# s1 X7 {4 _' U
" D5 `  w, V# L% u) b
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因素与不健康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家族聚集现象。$ \$ d3 _% s1 G, N: v

3 S; N6 O& @  Z* }/ Q$ ?3 C通过对2型糖尿病的家族分析发现:当父母之一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子女患病的风险为40%;当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时,子女患病的风险为70%。3 E1 ?) v) I+ G+ C) I
% m- J3 o! L) N) [
2型糖尿病家族聚集的原因,一方面是一家人在基因上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包括一家人有共同的生活习惯与环境。7 n+ T1 O* \$ y
5 j+ Q: \9 `) T; f  U
可以这样理解多基因病:如果携带有遗传基因,即使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发病;如果没有携带遗传基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发病;如果携带有遗传基因,生活方式又不健康,那估计“在劫难逃”。
* o! n$ F5 E8 f0 ]$ _1 N* Y) F' ^- T5 K. I5 l
但是,如果不幸发病了,是科学的对待、及时调整生活方式,还是任由其发展,不同的对待,却有不同的结局。# l* a, U6 i9 e7 r) L" ]

8 U- U4 k3 a* j; q' a( B有一对兄弟,都是老板,哥哥60岁,弟弟48岁,糖尿病史都是十年以上,弟弟的病史要短一些,家族中母亲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 q+ B; l$ L, B6 q# W8 Q; I" }

! e: U3 G  w$ F6 e9 A6 x先说哥哥。哥哥发现血糖高后知道治疗,但平时用药不规律,血糖控制的也不达标。近几年出现高血压,去年出现水肿而住入我科。经检查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肾性高血压,CKD已到3期。经住院治疗后血糖、血压达标出院。
: G% W$ \+ ]3 x2 k2 b  r* s) E& O- K9 M" `; N/ O% P9 x
前几天来院复查,糖化血红蛋白6.9%,血压135/80mmHg,肾功能稳定。他说自去年出院后严格按医嘱用药,血压、血糖一直稳定,以前从来没有这样好过。' U. N) n* h, r' @: B7 k: J

% P( g4 J* S+ W( v7 p6 b! w再说弟弟。弟弟10年前也查出了糖尿病,但他根本不在乎,该吃吃,该喝喝,既不控制饮食,也不用药治疗。对哥哥的劝告充耳不闻,也很少去医院检查。去年感觉身体顶不住了,一查糖尿病肾病,已经到了尿毒症期,当时就开始透析了。. n3 ~* O3 `7 F! [

' b' f- b9 M# u3 X  ~尽管前些年哥哥用药不规律,但并没有间断治疗,尽管有时候也大吃大喝,但还能控制,所以并发症较轻。而弟弟可就不一样了,虽然发病晚,但恶化快。现在弟弟身体不好,心情也不好,生意也没心做了,感觉什么都完了,后悔的不得了。
' T4 _* F1 g# c2 a
7 ^- R, C! @# V" C哥哥说,他从小就爱吃肉,有时候也想喝点酒,看到别人喝酒吃肉时也有点馋。可每当他快控制不住时,一想到他弟弟也就不敢了。% f7 n! t& a, T% W' B

& o* [: V' |) J/ R0 A这兄弟二人的情况,可以说是许多糖尿病人的真实写照。
# b6 R/ R/ t+ C1 l  A( q
- K4 }# Z( G) A1 ?) j一般来说,如果血糖控制不好,5~10年就会出现并发症,其中最缠手的当属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者导致尿毒症,后者导致失明。
: x9 [' H; F0 P0 M8 g7 f& _& \3 p1 L4 S! W# e, t  R& Z! D+ h
糖尿病的治疗,除药物治疗外,饮食控制和生活方式调整也很重要。治疗一定要让各项指标达标,否则仍无法避免并发症,就像这个哥哥一样。当然,治疗就比不治强,就像弟弟,身体的“城门洞开”,让疾病“长驱直入”,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P! [, O% M  t; F/ U) x
3 S2 M# a( z) m: p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一个终身性疾病,一定要有持久战之心态。有些人,病重了就“老实点”,饮食严格控制,用药也规律,可病情稍一减轻就放松了自己。和糖尿病作斗争确实考验患者的意志。& ~5 P5 c- f. W; r  R9 H, l* b
5 H2 S  M9 N9 G$ c% X; t
我有个建议,如果有可能,初发的糖尿病人要有意识的多接触“老”糖尿病人,听他们讲讲他们的故事,“老”病人的教训也许会促使新病人控制病魔,就像这位哥哥一样,用弟弟的教训教训自己。4 x" c7 c1 I4 a: W/ h& X

  I' w' |, M9 F0 \4 Q8 U1 J同时,下列人群是糖尿病的“候补”人群,“入选者”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尽量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 h3 a/ b2 N7 S' u. \2 X4 R$ n3 Y, S. x  Y: n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包括:
/ Q6 f; S7 G$ P4 e3 \4 S0 n% S4 v; t7 W6 S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G, p0 x. c% W# K5 F+ k
$ c6 L  _. `! \; D  k
2、年龄>40岁:人过中年,胰岛素的受体老化,易发生胰岛素抵抗。年龄每增加10岁,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68%;
% Q) n' |8 K" s' v' b
% G+ x8 f1 v: D& b0 T, o3、超重、肥胖:体重指数BMI≥24,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肥胖者一方面胰岛素受体不敏感,另一方面胰腺的负担加重。年老肥胖就如同一台年久失修的卡车还要超载,发动机肯定会耗损;' t, I, x- f; X) {8 ~. Z7 j

: }' ~# C. A+ Y( D4、高危种族:美国的调查发现,黑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最高,墨西哥人次之,白人较低。华人也是高发人群,相同的肥胖程度,亚裔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同等的身体条件,华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是白人的1.6倍;  _, \7 k- r! i) s- z
4 i6 Y3 d8 M5 u# P- i- f4 P
5、女性怀孕时有妊娠糖尿病史,或者有巨大儿(≥4kg)生产史者;- |: Q! J* D0 ?
, [6 v% f9 F! j+ e, {5 w
6、高血压,或者正接受降压治疗者;高脂血症,或者正接受降脂治疗者;
9 m7 C) S9 f* m" b) y
6 j* y5 I0 a# l2 d7、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静坐的生活方式;
! ]; e( e  J' i4 M- |& e5 y: ~7 ~) S. O* o" d& m; g0 p8 m5 J
8、体重指数≥3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育龄妇女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主要表现多毛、不孕、肥胖、月经稀少、卵巢增大等;
" v" q& }3 \( o" b1 h
' x- g) ~1 u5 M+ M1 [& T9、曾经使用糖皮质激素(也称类固醇)并导致一过性的糖尿病患者,类固醇性糖尿病是激素的常见副作用之一;* A* q2 f2 l# Y+ `3 \- y$ `6 \
5 g: E% h# u: u% j" b- x, S3 x
10、严重的精神病,或者长期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 s+ a7 U4 ~- k, W: a2 S5 Y3 J
; i/ l' v" g8 x/ S0 g1 F) Y2 q4 v- U
来源:李青科普+ I, G4 \% N- \
www.tnblt.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