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常留心身体是否有以下情况?1 e( F$ n: Q& l. e
1.经常感觉口渴$ X' M, c8 x( f/ g
2.经常容易饥饿) f$ E) f. {, t8 }, R! k9 P
3.经常想小解2 n! Z; y2 t R( T
4.体重缓慢减轻
: X# J9 m/ a( i+ ~1 @0 _5.总感觉疲劳、乏力
' P7 t- _; a* K h( _6.总感觉看东西不清楚
# }6 I. q9 W2 R7.经常妇科感染
6 D7 ^) b: n* M* z- ]8.容易溃疡,又长时间不好
, t3 _: w. @& q+ C$ X, L0 \9.平时运动少,又不经常吃蔬菜% L l8 }0 U5 R' e x
10.亲人中有糖尿病人
* x) T" K/ W# g5 ^1 @5 _如果出现以上2项,考虑有糖尿病的嫌疑很大!最好及时去医院检查。
% C( M/ r) X" b4 r6 c2 I+ D& ?+ D i; j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长期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本身常常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很多人因为不痛不痒不予理会,因而贻误病情。专家们经常说: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急性的可能致命,慢性的可能致残。事实上,只要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身体就会减轻或减少那些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2 [3 ?# l( f( g4 ]
, L% c/ |; m. k R* u糖尿病怎么诊断呢?
2 G4 L* t s: S6 v) M9 k( e r1.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测定血糖高于11.1mmol/L。
/ x' C, n+ z, |1 C) b& Y* r1 ^2.查空腹血糖时,高于7.0mmol/L。空腹是指早餐前,且至少8个小时内未吃含糖的食物。- X0 @$ d0 @2 F" m
3.查餐后2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3 g' S# f! q( N o7 {! g
4.查糖化血糖蛋白,高于6.5%。测定糖化血红蛋白任意时间都可以。
& X+ U& b9 M" _$ E. D9 p满足以上4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你就会被医生怀疑为糖尿病患者。4 n1 {0 C( B" j2 Q9 T% h- ~+ u
而正常人在禁食两小时后,空腹血糖水平为3.9~6.1mmol/L。
i& _! B' Y: M, _4 Y& V3 O1 B. H# @9 j' Q B9 k0 y
临床上监测糖尿病有很多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理想的状态是空腹血糖小于6.0mmol/L,餐后血糖小于7.8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如果糖尿病患者能保证血糖达到这几个数值,就能恢复到和正常人一样的健康状态。主要的血糖监测指标为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值分别为6.0mmol/L和6%,都有数字6。那么只要记住数字“6”,你的血糖控制肯定没问题(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适当放宽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要求)。
4 W5 t+ t$ |# n0 C5 v o( W. S- V* j& m: p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有什么区别呢?
( b% M+ \4 Q3 n" [血液中的糖分称为血糖,身体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血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身体活动需要。测定血糖只代表抽血这会儿的血糖水平,提示患者当时的身体状况,并不能作为评价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标。血糖测定只能监测很短时间内的血糖控制状况,而且容易受饮食、运动等因素影响。) Q, l% A$ s" n+ E. z
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专门负责运载氧的蛋白,当与血液中的糖发生牢固结合时,该血红蛋白便被称为糖化血红蛋白。血液中的血糖浓度越高,维持时间越长,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越高。健康人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4-6%。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抽血前2个月左右的血糖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同时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肾病及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是唯一能够预测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指标。$ n) E2 Z' v5 E/ m
' b( v! T+ ^4 o( q: V+ M; P
+ E, ^7 O2 { e$ I& S糖化血红蛋白对于长期血糖控制的指导意义
4 |4 t0 c' E s* N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应过去2个月的血糖控制水平,对于长期血糖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5 h9 \+ O( {7 T+ n4%~6%:血糖控制正常。
& G1 B4 R s9 K8 }* D! W+ w7 t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W5 v3 R& S8 j6 I% Z. M
7%~8%:血糖控制一般。0 A4 z4 B9 S# J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X0 x/ u4 o3 G9 [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h8 j( u% z, h& n' e+ Y
" s4 r! X* e. l9 T如何防治糖尿病呢?1 N- e1 U h1 c8 g
1.饮食控制:主要是控制总热卡,要求进食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适量蛋白质,高纤维素膳食。# s& i; j. [! p# ]" @
2.运动疗法:平时多运动,坚持锻炼。" f9 v9 o4 c# I1 Z7 L" C% |
3.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如磺脲类、双胍类阿卡波糖、胰岛素及中医药。
# v1 d! \3 L3 j) @9 B# x0 |4.糖尿病教育及心理治疗:学习了解糖尿病知识,懂得怎样观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饮食何时应寻求医生的帮助等。充分的教育可促进糖尿病的良好控制。
+ J- {- z! f, s. a7 S& a6 ]5.糖尿病自我监测
$ x6 x; @4 U2 P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达标。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控制仍未达标。8 h+ Y# I5 ^8 j;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