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是某些风湿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激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速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造成激素性糖尿病,临床上,我们称其为类固醇糖尿病。据统计,使用激素患者中类固醇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0%-40%,其发病过程与2型糖尿病类似,均经过胰岛素抵抗——胰岛细胞功能受损——糖耐量受损/糖尿病。类固醇糖尿病虽不如1、2型糖尿病多见,但了解其发病规律、临床特性及治疗策略对于在临床上合理、安全运用糖皮质激素,避免或者有效控制高血糖具有重要意义。5 B' T- T% `* G* n& _/ F
) t( T! a: }' [ H+ n 一、类固醇糖尿病具有自身的一些临床特点:
# Y; ]) P0 F: Q% z2 ~; y; \
6 W; C5 Q7 z1 w6 b3 D' B; q; n3 h (1)病情发展快,但有可逆性:激素诱发糖尿病的时间不定,平均为6个星期。激素引起的高血糖多在停药后48小时明显减弱甚至消失。
$ B- Z7 \; g: b3 ^& _1 V
" g3 x- U, n* Z3 y. q (2)在每日1次给药的模式下,血糖增高以餐后增高为主,而空腹血糖多正常或轻微增高。因此早期诊断需测餐后血糖。
3 Q/ A8 p9 B- m : B: s' ~: ?! L( r5 B! L
(3)病情相对较轻,很多患者并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不典型,而是经血糖筛查才得以发现,并发酮症酸中毒的比例低。
( ?" T, j0 ^- R& {) \ ` 9 O9 C9 z0 O4 x6 E6 _: l
二、诊断
! z* p# y! \2 f
* q: r$ u8 `* t7 m! h 对于既往无糖尿病史,在运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血糖升高,同时达到糖尿病标准者即可诊断为类固醇糖尿病。
$ F/ Y5 i2 i1 e- L
1 N( R$ U3 U' R! a I q- W 三、治疗
( q7 U$ b5 U3 `: O4 J9 E1 w
$ E! o \% k( v( x. s' y# p( g (1)严格掌握激素适应症,加强血糖监测:首先,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风险/利益比值,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合理选择激素的种类和给药方式。对于老年、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在治疗后需要加强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使用激素后血糖的变化。9 \/ k/ d6 N" u
0 D( e$ H2 i- m
(2)非药物干预:一旦类固醇糖尿病诊断明确,首先应该根据原发病的需要,考虑糖皮质激素能否停用或者减量。已有大量的资料显示,随着皮质激素的减量或停药,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可升高,高血糖可以渐渐减轻或消失;而当原发病需要足够量的激素进行治疗时,则应该综合运用饮食、运动、药物等多种治疗方法以有效控制血糖、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与1型、2型糖尿病一样,饮食和运动仍旧是类固醇糖尿病降糖治疗的基石,应该合理运用于所有患者,但要注意评价患者的原发病是否能够接受运动疗法。
" v8 }& ?. F' f4 ?# H% h
6 e/ A( c( |0 e7 S' e. D/ k (3)药物干预:单纯饮食合并运动治疗效果不理想,血糖常超过10mmol/L时,应考虑开始药物干预。胰岛素是不适合用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的首选治疗方式。具体方案与常见2型糖尿病治疗基本相同。口服降糖药需根据病情、肝肾功能、胰岛素抵抗情况合理选用。
: _, e9 T7 p- e$ [
) D w4 g1 a8 [/ o (4)血糖控制目标:如果患者需要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则血糖控制目标应等同于普通糖尿病患者。即: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睡前血糖<7.8mmol/L。同时应予以糖尿病的全方位管理,如加强教育与自我血糖监测,重视血压、血脂达标等。短期使用时,目标可适当放宽。为了避免高血糖引发的一些并发症,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力争将血糖控制在11.1mmol/L以下。
1 M! y; O4 U2 z# Z! O
" S, C1 U2 @% o7 H4 ` 总之,在需要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注意餐后血糖的变化,警惕随时可能出现的类固醇糖尿病。$ E" U7 n3 Z* \( d&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