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
  20.86%
签到天数: 73 天 [LV.6]常住居民II
中级会员
 
- 积分
- 2877
  
|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约有3.46亿人患糖尿病,如不进行干预,这一数字到2030年可能会增加一倍以上。
3 Z8 T9 s9 ]$ t4 d& Q; [' P. d2 @8 x( e. \% n I$ P9 |# x1 W
日前,在“医学成就与发展论坛暨第四届南方医院院长峰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广东省糖尿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翁建平教授表示:“糖尿病是与生活方式最为密切的慢性病,预计2020年将迎来糖尿病发病率的高峰,科学的治疗、健康的饮食以及正确的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b7 m; _7 _1 m/ G
5 L5 {. H9 t1 g' x) Q 糖尿病,又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一旦患上糖尿病,患者因为免疫功能减弱,容易因感冒、肺炎、肺结核等引起各种感染疾病,且不易治愈。随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增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 h7 | I& v8 @( R' J9 n
; J# u6 b9 g4 l+ s( e9 d 监测“金标准”& K3 b% Q+ I! J, S
6 S3 N' ], X$ g) E- g. v7 k 在2012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活动上,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等单位指出:“目前我国18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中,仅有约36.1%的人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在接受糖尿病治疗的患者中,仅有1/3的患者血糖得到控制。”
& p" {* {& H! G! B! z+ H9 z4 [+ h* A& `$ F$ P H
糖尿病确诊后,如何恰当地控制血糖,保证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是该疾患治疗的首要问题。据记者了解,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大多数人也已意识到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但国际糖尿病联盟在新版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因为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只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120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的干扰。
; N5 Q4 {; `. Y- e( [7 z/ M, I' ?0 _3 \8 r& C# Y4 J+ r
世界权威机构也明确规定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指标: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和我国都建议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 J# O: u' I6 A* f7 Q2 r9 C/ V" c8 m( c: s& o( j1 l8 B! F7 F& ]/ S
对此,翁建平也指出:“糖化血红蛋白越高,糖尿病病情也越严重。在男性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对危险性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一旦糖化血红蛋白超过7%,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增加50%以上。”1 l9 P- |3 @! P! [5 f
+ D+ H0 a6 M" |4 [0 i DCCT、UKPDS等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也表明,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各种并发症风险也明显减少。另据英国前瞻性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21%,如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等。
# u- @! e: \ t8 X: {$ R* C3 K4 L2 I
此外,面对超过6成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的困境,翁建平表示担忧:“糖尿病患者治疗不达标,结果就是并发症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由于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疾患,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慢病管理的压力随之也愈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潘长玉教授也曾指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好的患者,并发症往往要提前5~10年发生,因此患者一定要盯住糖化血红蛋白指标,积极采取治疗手段。”/ H4 S/ l" J- D: ?! w' R) {6 i6 M
; V6 X( ^- F! o+ s: p3 g7 w8 ]
有专家进一步补充指出,不仅要控制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控制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在临床治疗中,如果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d+ B6 Q. s( p( Z0 d2 q
2 ~* a0 a: J# L! T8 |! v: O
早防早治
) C$ i/ i# ~+ G" c Y8 a0 H
! L* c D5 @' @/ D 翁建平倡导关爱糖尿病患者,并提出:“2型糖尿病占了各型糖尿病中95%以上的比例,其中有75%的患者是死于其并发症心血管疾病。但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除了一半是由于遗传的不可逆外,另一半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此外,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关键,而血糖监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本人的认知和行动,因而积极预防非常重要且有效。”
. p( A" {5 }4 i* z( z1 x
1 O/ Q2 L' o. s 某市糖尿病专科医院谢医生对此表示认同:“目前糖尿病尚无治愈手段,需要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同时配合。改变生活方式,比如通过吃清淡食物和锻炼身体以保持适当的体重,是预防和治疗最好的途径。”因此,普及糖尿病知识,提高糖尿病防治知识在群众中的知晓率,更新治疗理念,监测并保持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对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 |( W$ N. J% N% U& J
: z0 h& l! k6 L6 Y; W6 Z# p; N 为应对糖尿病防控的严峻形势,卫生部也将糖尿病健康管理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成为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翁建平指出:“糖尿病标准检查率、标准治疗率及治疗达标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更早、更合理地使用胰岛素等药物治疗,有效的诊疗措施将可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节约医疗费用。”
1 J0 ]* s A* ]# u0 H& O* k* w
3 v' Q8 r2 D% Z* w# N 据了解,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目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日前公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对于患者在接受多种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仍超过6.5%的控制标准,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美国糖尿病协会(ADA)也表示可以使用二联或三联药物,但启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是最有效的。
7 n; x$ f# k1 V" l1 @* V; _0 L$ [2 N }+ z' c* M5 }
而实际的调查数据显示,多达52%的被调研人群在确诊糖尿病5年后,才开始胰岛素治疗,大大延误了控制病情的最佳时机。3 ^* b$ y2 T5 y4 u: r, `" q+ {
1 g$ G2 B% g% z% K% }/ j 为落实糖尿病标准化诊疗,真正提高我国糖尿病管理水平,今年4月份,由卫生部医政司指导、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实施的“糖尿病标准化诊疗示范中心”项目在京启动,旨在通过优化诊疗流程,提高患者血糖、血脂及血压的达标率和并发症的筛查率,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k C5 b/ |5 b/ h& j% ^
7 x, Y# F2 {9 O, |. b2 _
在峰会上,翁建平还倡议更多地关爱1型糖尿病患者。作为一种自体免疫疾病,其多发生于青少年,由于病因未明,患者需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生命质量大打折扣。因而,从长期控制1型糖尿病血糖及并发症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模式任重而道远。
0 D% n( S* x7 ]. H- b' n$ x3 g
" L m) `; P, K" V. K! a+ [; N- H) I 在临床治疗中,如果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 J" k; H( W%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