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核心提示: 糖耐量,通俗地讲就是人体对所摄入葡萄糖的耐受能力。糖耐量低虽然不是糖尿病的明显症状,但是出现这个现象你患有糖尿病的机率就大大增加。大家也不用太过担心,糖耐量的结果有时也会有偏差,所以我们要了解影响糖耐量的一些因素。
, i* R* R: e9 G% n) ?
3 w F1 Q: k8 P" }2 c5 I3 b受访专家: 解放军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主任 许樟荣/ V2 R D' T) _
i8 w5 L6 |' r$ ~& p1 G
专家小传: 许樟荣,主任医师、教授、博生生导师,解放军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 _ z. O) _5 {' @
8 Q; s1 a2 a8 y' G" J( N. D! A" R" j
糖耐量,通俗地讲就是人体对所摄入葡萄糖的耐受能力。在医院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如果饮用含有75克葡萄糖的糖水后2小时血糖介于7.8~11.1毫摩尔/升之间,虽不算糖尿病,也属于“糖耐量减低”,即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比健康人差了。这个阶段,可能并没有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糖耐量减低的人群是糖尿病的“后备军”,可以被称为“准糖友”了。
U. B0 h# _7 `+ S, _2 E2 _4 l C4 b0 c% _1 e3 R
然而,糖耐量有时也会发生测不准的情况。解放军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主任许樟荣告诉《生命时报》记者,有6个常见原因会导致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出现偏差。. n4 [* Y6 c$ m' D2 B
) Y, {$ M& w2 B$ L 1. 饮食因素。在做糖耐量试验之前,若过分限制饮食,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少,则会发现糖耐量减低,试验结果呈假阳性。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使得胰岛一直以较低水平工作,胰岛素分泌较少,而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一下喝掉大量的糖水,胰岛需要加大工作强度、分泌比平时更多的胰岛素来消耗这些糖分,但分泌能力一时跟不上,看起来试验后血糖高于正常,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试验阳性。因此,在测糖耐量之前,必须保证正常饮食,这样检测结果才会准确。严重营养不良者,需要改善营养一段时间后再检测。
: n& C# b R# L# K+ U+ Q2 ?3 c& O/ l. w, N0 E C
2. 运动因素。在试验前剧烈运动,也会影响试验结果。尽管运动可以加速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然而,较剧烈的运动会兴奋交感神经,并引起一些升糖激素(如皮质醇)的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因此,剧烈运动后的糖耐量试验也会有失准确。在检测糖耐量之前的一段时间要保持正常活动量,且应静坐至少半小时后再做试验。
' k& p; e1 H# T) h; d/ Y: C* r/ N% {5 L) l- e
3. 精神因素。情绪激动也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影响到检测结果。因此,试验期间要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
0 n9 ?/ _* @9 i, t- F
0 N& c1 ?1 x1 P: { I1 H 4. 应激因素。如外伤、感染、急性病发作、手术等应激状态,血糖也可能升高,期间不宜做糖耐量试验。; y/ w+ u* O% E+ {- _% M: `
7 f& X* C7 F5 s9 s 5. 疾病因素。甲亢等内分泌疾病或是有呕吐、腹泻等状况时血糖都会受影响。因此,生病状态下不适合做糖耐量试验。
; f4 X+ x# C" C; w) O5 v4 N9 `& h2 `" A$ t
6. 药物因素。糖皮质激素、某些降压药等药物都会影响血糖,使其升高、降低或出现波动。但不能为了排除药物对血糖的影响而擅自停药。如果有生病、用药等影响糖耐量试验结果的情况,建议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这一指标可反映过去2~3个月的血糖水平,较为客观、准确。' G1 Y- l) J" y- D7 x
7 x* G- `$ n' i7 Z1 N 哪些人需要测糖耐量呢?许樟荣教授认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必须有意识地去检查糖耐量,包括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年龄45岁以上者,体重超重或肥胖者,有高血压、高血脂或血尿酸偏高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还有空腹血糖受损(即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群。空腹血糖正常者若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也应及时了解糖耐量状况。同时检查空腹血糖和糖耐量,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有效减少漏诊。对于已经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一般没有必要再行糖耐量试验。
9 c, H5 s4 T( R/ u* ^% K* q&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