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289|回复: 7

糖尿病化验检查

[复制链接]

升级   100%

签到天数: 15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73

主题

249

回帖

719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197
发表于 2014-8-25 17: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相关的化验检查又让很多患者迷惑不解。本期就此问题对糖尿病实验室检查(包括糖尿病患者的尿液、血液、胰岛功能以及其他检查项目等)做一简单分析,希望广大糖尿病患者能从中获益,并根据自身病情做相应的检测。2 k- N" {2 u  U& b& Z8 [* v4 s
www.tnblt.com

升级   100%

签到天数: 15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73

主题

249

回帖

719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19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7: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尿液检查+ L' A7 Y/ G# u  J

: Q7 d3 E4 r6 |# c    尿液检查方法简便且样品容易获得,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或者由患者自行检测。所以,尿的检测常常是糖尿病诊断的第一步检查。4 I& _& t9 O$ D, g- `% [% I

  {' @8 h0 y' U4 r    尿糖检测
# W7 x& G3 c1 I7 c7 e. k    尿糖,英文代号U-GLU。当血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肾小管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尿糖增高呈阳性,临床用“+”号表示。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况,但尿糖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与血糖并不完全一致。3 t9 `- a3 b8 p8 ?: A( y

& k' x8 j, o; T( @6 e' z) {8 r: i    影响尿糖检测的因素0 X" z. o& }1 T* s/ a
    1.肾糖阈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糖经肾小管全部重吸收,故正常人尿糖阴性。当血糖超过8.9~10毫摩尔/升时可出现尿糖。出现尿糖时的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正常情况下,尿糖与血糖呈明显的正相关。肾糖阈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一般青年人和孕妇肾糖阈偏低,而老年人肾糖阈偏高。临床上个体肾糖阈略有差异,因此,有时尿糖与血糖并不成比例。所以,只有明确地了解肾糖阈的情况,方可用尿糖估计血糖水平。
2 }- y/ ]8 N3 [; D# U$ F    妊娠糖尿:妊娠期间,细胞外液容量增加,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使肾糖阈下降,易出现糖尿,称为妊娠性糖尿。有时妊娠后期或哺乳期乳糖产生过多,称为乳糖尿。( v8 t5 ~5 J. ]' _5 i7 V- l
    肾性糖尿:各种原因或老年肾小管受损,对葡萄糖重吸收功能减退,肾糖阈降低,血糖虽然正常,但也可出现糖尿,称为肾性糖尿。9 V8 P6 I; a8 R2 A7 v' l; P! c
    2. 内分泌影响 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胰岛素分泌过少等都可出现一过性糖尿。
  L( @% \! W8 T5 D    3.胃切除的影响 胃切除者葡萄糖在肠内吸收加快,餐后血糖迅速升高,可出现暂时性糖尿。4 ]2 l: Y1 y5 E$ F# v9 y1 w, s; B
    4.其他因素的影响 先天性酶的缺陷可出现糖尿,如先天性半乳糖、果糖、粘多糖综合征等可出现尿糖阳性。
- {* P0 T# P$ u, ^. a% J1 j2 U6 T" U
    临床意义
) Z! ]: A7 H7 w6 j- ]# W% Y9 p    血糖的高低决定着尿糖的有无:一般情况下,血糖在8.9~11.1毫摩尔/升时,尿糖为(±);血糖在11.1~13.9毫摩尔/升时,尿糖为(+);血糖在13.9~16.7毫摩尔/升时,尿糖为(++);血糖在16.7~19.4毫摩尔/升时,尿糖为(+++);血糖高于19.4毫摩尔/升时,尿糖为(++++)。
. P6 U( {2 ]0 W0 g. V8 X    温馨提示:尿糖与血糖在肾功能正常条件下一般呈正相关。正常人尿液中只含有微量葡萄糖,故尿糖定性检查呈阴性。当尿中含糖量>150毫克时称为糖尿。出现糖尿提示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尿糖检测并不可以协助诊断糖尿病,肾性糖尿血糖正常,尿糖亦可阳性。但有时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I3 W' m2 y8 m- a
www.tnblt.com

升级   100%

签到天数: 15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73

主题

249

回帖

719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19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7: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尿酮体检测
, n' I+ f" U* Y" {3 r% X1 D- F3 m( C    酮体是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的总称,主要为肝脏脂肪氧化和葡萄糖无氧代谢的中间产物。正常人尿中每日排出丙酮40~50毫克,用一般方法难以测出。当血中酮体增加时,尿中排出的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明显增加,就会出现尿酮体阳性。
! N; O0 e- t9 r. `! ^) p    尿酮体检查是筛查试验,其结果阳性也可能是由于不能进食、呕吐造成的;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酮症,故准确性较差。可靠的试验是测定血中β-羟丁酸的含量,超过0.5毫摩尔/升,就提示有糖尿病酮症。5 p2 ]/ [, r. w) _9 p" O9 n
    酮体对人体的危害
) _+ t3 N4 |. L. u5 Y% e, q2 i1 i    糖尿病病友,尤其是1型糖尿病病友,由于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作为人体的能量来源。此时人体就会动用脂肪产生能量,同时产生大量酮体。酮体为酸性物质,可引起人体不适、恶心、呕吐,严重时出现酸中毒、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T, U2 }7 @2 c6 ]. |$ f
    糖尿病患者在下列情况下应及时检测尿中酮体:(1)出现全身不适,像感冒、发烧一样。(2)出现恶心、呕吐、腹部疼痛。(3)血糖明显高于平时(大于13~14毫摩尔/升)。(4)妊娠期间。(5)长期饥饿、低血糖时。(6)应激、感染、创伤、手术等意外情况。
7 [1 ~3 l" S/ m* e    温馨提示:有很多病友在出现酮体时,只有恶心、呕吐或腹部疼痛等症状,到医院就诊常被误诊为胃肠炎。其实胃肠炎常常是伴有腹泻的,而糖尿病酮症引起的恶心、呕吐常常没有腹泻。因此提醒每一位糖尿病病友,当您出现原因不明的恶心、呕吐,同时又没有腹泻发生时,一定要想到是否发生了糖尿病酮症。
8 }  K( |' e( \, B& C- V4 @9 U( ~3 |: p% a4 A( @
    糖尿病酮症的应对4 [: }% K" U( [( m% P
    糖尿病,尤其1型糖尿病病友尿中出现酮体大多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引起,此时血糖也明显升高,因此,首先需要补充一定量的额外胰岛素。然后大量饮水,一方面补充人体内缺乏的水分,另一方面可以加快酮体等有害物质的排泄。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糖尿病病友尿中出现酮体时,需要告诉您的医生或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处理。对于症状严重的病友为了安全起见,则需住院治疗,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www.tnblt.com

升级   100%

签到天数: 15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73

主题

249

回帖

719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19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7: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B' P" g3 `9 ?4 M+ j3 l, S) H9 M6 i7 H
    尿微量白蛋白,英文代号MALB。糖尿病肾病早期改变是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滤孔增大及电荷屏障消失,使分子量较小的血浆白蛋白容易滤过到尿液中。因此尿白蛋白排泄率是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指标。
7 ]% B  Q* w) P/ i3 o7 `    检测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免疫比浊法测定。
3 A# p% j# @% Q! a) L1 x    通常用以下方法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
* T4 X0 d( D: h7 y    1.晨尿6毫升测尿白蛋白>20毫克/升。/ O0 H+ H" K. b
    2.晨尿6毫升测尿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男性>2.5毫克/毫摩尔;女性>3.5毫克/毫摩尔。
6 H8 T5 ?" F5 X" K9 l7 V    3.收集24小时、12小时或8小时尿,测定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如排泄率在临界水平(20毫克/24小时左右),应在1~6个月内,不同日收集3次 24小时尿测定尿白蛋白。若2次在30~300毫克/24小时或3次平均值在30~300毫克/24小时,可诊断为微量白蛋白尿。& _  U( A! I( J
    温馨提示:对于没有肾病的病友至少应每年检查一次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对于已经有肾病的病友则应该根据医生的指示定期到医院检查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或常规尿蛋白,以便观察糖尿病肾病的发展情况。
- C0 }" r+ L" |, z; P* J/ B2 [) s) ^
www.tnblt.com

升级   100%

签到天数: 15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73

主题

249

回帖

719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19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7: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液检查5 E6 j5 f0 w6 G" N$ M

: z; `( y  N' u    糖尿病的血液系统检查对糖尿病的诊断、疗效判定、预后转归都是有力的依据,因此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及时选择检查项目,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发现和病情的监测。& I$ T* ]$ y* k4 H
! a- E/ e/ F8 ?1 L
    血糖检测
3 S; M, }2 L2 P$ n1 z1 G1 l    血糖,英文代号BS。指血中葡萄糖的浓度,代表进入和移出血液的葡萄糖的动态水平。血糖浓度受激素调节,胰岛素是唯一的降血糖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肝或肌糖原、甘油三酯及糖有氧氧化,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下降。升血糖的激素主要为胰高血糖素,可对抗胰岛素作用;肾上腺素在应激时发挥升血糖作用;糖皮质激素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和增加肝糖原;生长激素也有升血糖作用。血糖是胰岛素分泌的主要调节因子,测定血糖是了解糖代谢和胰岛功能最简便的方法。& m) ]( g0 e$ _
2 x0 W6 ]) S' r  y
    空腹血糖(FPG)
3 s, h3 v! y$ f0 h. O6 v* k    主要反映在基础状态下、没有加上饮食负荷时的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能较好地反映患者基础胰岛素水平。为了解胰岛的基础功能,判断病情变化,以及前一天晚间的用药剂量是否合适,应检测空腹血糖。
  \9 U  z, A8 ?" H    空腹血糖是指在最后一次进食后8~10小时不再有热量摄入进行血糖测定的数值。一般在清晨7~9点空腹状态下抽血,空腹血糖重复性好,是糖尿病诊断必查的项目。测定空腹血糖时,要注意空腹的时间不能太长或太短,否则会影响结果的判定,另外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
8 D9 G9 `' v- f& |; D 空腹血糖正常值3.9~5.6毫摩尔/升。$ d- F5 Z( w  {1 l; i

% K1 M: A' n+ h0 {    餐后2小时血糖(P2hPG)
1 o2 c; J1 _( [( S% [    反映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的重要指标,即进食后食物对胰岛β细胞产生刺激后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若功能良好,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无胰岛素抵抗现象,则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下降到接近空腹血糖水平。但若储备功能虽好,甚至一些糖尿病患者分泌胰岛素比正常人还高,却由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抵抗,或抵抗不明显,但胰岛β细胞功能已较差,则餐后2小时血糖可明显升高。& \) W& O$ m: H! C- t- i7 {$ A- Z
    测餐后2小时血糖可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很高,如果只检查空腹血糖,往往会使部分患者漏诊。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进食及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反映的。另外,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不影响正常服药或打针,也不影响正常进食,所以不会引起血糖特别大地波动。
$ d. L7 j, L  m3 M1 R; O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整2个小时测血糖。测量时应按与平时一样的时间和剂量服药、注射胰岛素和吃饭。餐后2小时血糖受所进食物的种类、胃肠蠕动快慢、餐后运动量和餐前血糖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 O0 ^) G  ^- V: C/ I' _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4.6~7.8毫摩尔/升。
3 P* T6 ^0 _% X0 Y, ?; h/ f+ B$ l  W7 o! Q0 M% }4 a" [
    睡前血糖
; z5 }, b/ k# x( }5 }    反映胰岛β细胞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是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的依据。为了解睡前血糖控制情况和夜间是否需要加餐或使用胰岛素,应检测睡前血糖。
. A6 T. k0 A) n0 u5 B8 Y) D" O6 K0 ~
+ H* N& m8 {. N  k    随机血糖- G1 |. M1 A* T
    可以了解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多吃、少吃、吃特殊食品、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及时捕捉低血糖的瞬间(约10分钟之内),当怀疑有低血糖发生时要及时测血糖。
: Y) h! p, b3 N$ ?& |2 H' c    随机血糖是指一天中任何时候测得的血糖。正常人一般不超过11.1毫摩尔/升,如果患者有明显的糖尿病典型症状(“三多一少”症状),且随机血糖≥1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www.tnblt.com

升级   100%

签到天数: 15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73

主题

249

回帖

719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19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7: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医生 于 2014-8-25 17:08 编辑 / ~, ?  ?( W5 n# k1 `( c. {
; M0 s3 E! T1 M' x* A0 y
糖化血红蛋白' F8 C" w  i! ?2 W
    糖化血红蛋白,英文代号HbA1c。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 L/ M8 f0 h' e
    诊断标准
, E3 v! L# c! k8 X1 m    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因此对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测定,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过去一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水平。世界上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定为6.5%以下。/ S. M) U3 c( _6 W0 R9 s
    检测方法
" k4 y3 N9 [$ f( ?* E  V3 K    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低压或高压离子交换液相层析法和免疫分析法。其中高压液相离子交换层析(variant糖化血红蛋白仪)和免疫分析法 (DCA2000)效果好,特异性和准确性高,精密度好,受温度等实验条件影响小,并且可将糖化血红蛋白与异常血红蛋白(如HbF等)区分开。- F- Q8 T* r" s" D
    控制标准2 J- g6 K1 @- b
    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处理指南的标准:
& P# w2 ]8 \* u1 m, k5 n" }. P$ S* a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控制目标# |5 T- e3 p6 \; Q
    注:一般糖化血红蛋白每增加1%,平均血糖增高1.1~1.7毫摩尔/升。) z. q7 y# _- t$ `! j
    温馨提示: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平均红细胞寿命缩短,糖化血红蛋白结果降低,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的患者由于红细胞寿命延长,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可偏高。某些离子交换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与异常血红蛋白不能分开,导致假性升高。
$ d2 ]7 b7 N" K
1 Q7 x, p) n1 Q! R3 s% p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5 `6 }- S) K6 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英文代号OGTT。葡萄糖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子。一定量的葡萄糖负荷使血糖升高时,正常人可迅速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恢复正常,若胰岛功能不足,不能释放出足够的胰岛素,就会导致血糖升高;若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负荷后虽然胰岛分泌胰岛素不降低,甚至增高,但仍不能有效降低血糖。因此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观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变化,不但可反映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有无胰岛素抵抗。本试验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6 b6 M% S: ]; x
$ t4 l$ `( f4 _: P! l, N& w6 L; O    检测方法
$ r0 N2 C* A4 Y' V3 B' U! B6 r0 f    试验前3天,每日摄入足够的总热量,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不少于300克。试验前晚餐后禁食,空腹过夜8小时以上。试验期间不作剧烈活动,不喝咖啡、茶,不吸烟,避免应激刺激。上午8时前服葡萄糖75克(溶于300毫升温开水中),在5分钟内喝完。在服葡萄糖前及服葡萄糖开始后1小时、2小时分别采静脉血测血糖,若要了解胰岛素分泌能力,同时采血测胰岛素。
* D/ [4 E6 ]; [: F! Q! l% f0 \    正常值
) j& L  E2 E+ o, ]    亚太地区2型糖尿病的标准如下:8 ^2 ?7 h9 y+ h* a, i3 \/ I7 e
    口服葡萄糖耐量血糖水平(静脉血浆)正常范围
: A8 m1 z. o5 R1 u2 u! L/ E  ]
  S* w( D( F  p1 R8 v2 A* D
6 Y) g. w8 g) v* b2 f# B2 G    口服葡萄糖耐量的临床意义:根据亚太地区制定的OGTT诊断糖尿病标准:①糖尿病:空腹血糖≥7.0 毫摩尔/升,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毫摩尔/升者;或空腹血糖25毫单位/升,服糖后2~3小时仍持续高水平(往往>100毫单位/升),提示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②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释放高峰往往后延,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能力降低,分泌曲线呈低平;2型糖尿病患者视胰岛素缺乏或抵抗的类型不同,可表现为分泌能力降低、正常或增高。③反应性低血糖患者胰岛素分泌高峰往往延迟,且胰岛素下降缓慢,服葡萄糖3小时以后出现低血糖倾向。- w: t- b6 W( j. ~0 x  q9 {3 O% M
    在指导用药方面,如果存在胰岛素抵抗,治疗上应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减肥,选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双胍类及胰岛素增敏剂;如果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则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治疗。/ o; o& Z  s4 {( D5 [
    温馨提示:本试验可与OGTT同时做。3 J% i0 }" M; x9 |

' A( l3 X2 C. Y    C肽释放试验( Y6 M+ p1 C$ Z* O2 w" Q. G
    C-肽与胰岛素是等分子释放的,测定C-肽的量就反映胰岛素的水平,这是C-肽的第一个特点。其次,C-肽分子比胰岛素稳定,在体内保存的时间比较长,这对测定胰岛功能来说较为有利。测定C-肽可以不受注射胰岛素与否的影响。所以C-肽是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能力的一个良好指标,有助于鉴别糖尿病患者得的是 1型还是2型糖尿病。
6 z0 r: g0 c& Y* w. l8 V    正常值
) W! B5 K3 Z+ T# F( e% n8 `9 K
( Z4 R8 ?# ^! @! C    正常人空腹血浆C肽值为0.8~4.0微克/升,餐后1~2小时增加4~5倍,3小时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 i8 z3 _7 Y9 t$ W% R6 F: }
  临床意义3 J; D1 t8 V+ z* i2 P
    C肽释放试验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的临床意义相同,但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及自身胰岛素抗体影响,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 o" m: f" W% X. H
    温馨提示:为更好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胰岛素分泌能力,采血样前1天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停用长效胰岛素制剂,改用短效胰岛素,并且当天早上停用1次短效胰岛素。若用中、长效磺脲类药物,采血前2天改用短效药物,采血当天早上停用1次口服降糖药。再者,采用一般放射免疫分析法,C肽抗体对胰岛素原有一定交叉反应,胰岛素原升高患者可使结果升高。( e" V( M1 A- `( t& W2 A
% M( P3 m  w1 f6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www.tnblt.com

升级   100%

签到天数: 15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73

主题

249

回帖

719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19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7: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医生 于 2014-8-25 17:08 编辑
& Z/ P- b- x0 _2 s  K9 O9 w( n" v4 \# Q% K; [
其他检查9 B7 r+ l; V$ r6 M
; J( U; K- ^% f3 i

# b: f) C. c: T) T% K    馒头餐试验1 I! X6 B: G! h  \! F2 A
    100克面粉内含糖约75克,因此吃100克面粉的馒头,相当于服75克葡萄糖,其对血糖的影响同OGTT。实验前准备同OGTT。上午8时前吃100克面粉的馒头,5分钟内吃完,可以吃咸菜及喝水,禁吃其他饮料和食品。采血方法同OGTT。正常值范围和临床意义同OGTT。
* b! h/ d5 T7 p3 n' }    空腹血糖已增高患者不宜做OGTT,可做本试验。本法做糖尿病筛选试验时,可只测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其余事项参见OGTT。
  u% U' O. A7 [0 c# N! d* L
1 j: ~( I0 C8 _' m    胰岛自身抗体检查
" M, _9 ]1 d+ N. t6 C    胰岛自身抗体主要包括: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自身胰岛素抗体(IAA)及IA-2抗体。这些抗体存在是胰岛自身免疫病的标志,尤其ICA和IA-2抗体。1型糖尿病现在被认为是胰岛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测定这些抗体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u7 y0 b% r/ a& U6 m- B$ B

, C( K6 F% F' N5 n; F    正常人抗体检测均为阴性。①这些抗体任何一种阳性,表示可能存在胰岛自身免疫病,若两种以上,尤其ICA与GADA或IA-2与GADA同时阳性则诊断意义更大。但各抗体的临床意义也有不同。②ICA与1型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在新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率最高,发病2~3年后一大部分人抗体消失。 ③GADA早至1型糖尿病发病前10年就可检出阳性。测定GADA可作为筛选1型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方法,也可作为糖尿病的病因是由自身免疫原因引起的证据。④IAA在5岁以下年龄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的阳性率较高,约50%。随着测定技术改进,灵敏度提高,新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者IAA检出率将可达到50%左右,尤其在特殊易感人群。
% I: o; |! r( `) G/ C- g& Y7 }5 R
( v% k2 g& K3 W8 S& {0 y    糖化血清蛋白- p9 I6 G; a7 i$ ^. \
    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是葡萄糖与血清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的产物,其水平的测定可反映测定前1~3周血糖浓度的平均水平,不受临时血糖浓度波动的干扰。正常值为1.5~2.4毫摩尔/升。其临床意义与糖化血红蛋白相似。由于其测定周期较短,所以对糖尿病有较高的检出率,而且能够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特别是对监护妊娠糖尿病有重要意义。- b# |1 `  g2 _, U
% r5 v) ^2 b% V5 Z
  ( a4 }( e7 Q1 i1 z5 d1 A7 k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www.tnblt.com

升级   100%

签到天数: 151 天

[LV.7]常住居民III

373

主题

249

回帖

7197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719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5 17: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胰岛素(INS)检测. H% s6 L1 K! a' ^* W
: H. h) V+ p& h7 e" `9 _* @; L4 u
用各种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物质,可促使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释放。检测方法有放射免疫法(RIA),近来还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患者口服葡萄糖后在1、2、3小时分别取血,同时查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水平,绘成曲线有助于判定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8 r  i2 I% f* @% h5 |( H

( h* r6 f' g- w0 |试验准备及方法与口服糖耐量试验相同。不能耐受或不宜服糖的患者,可用进食100克面粉的馒头代替葡萄糖。
/ |) h0 n& K9 }* }" j' m1 m8 |1 H0 ^( B0 y6 _9 r2 H7 }+ |
胰岛素释放曲线:  
3 c5 }% X' Y. l* x6 U# Z, T2 c
2 ]0 K" V+ P* K5 ~, q1 ca.正常人的胰岛素释放曲线:口服糖后,随血糖的上升血浆胰岛素水平也迅速上升,高峰一般在服糖后半小时-1小时出现,高峰值可比空腹胰岛素水平高5-10倍,然后逐渐下降,3-4小时即可降至正常水平。正常人空腹基础血浆胰岛素水平约为35-145pmol/L(5-20mU/L)。
4 d+ ?. B7 `6 V7 Z+ W- B; W8 N! G" I5 r& [# e
b.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释放曲线:; P0 x3 ~$ G4 a% w. W- ?
1、胰岛素分泌减少型: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很低。口服葡萄糖刺激后仍很低,说明胰岛素的分泌绝对不足,应用胰岛素治疗。常见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晚期。" ?" E4 j* R8 O3 E: x8 a

- @: C, r0 M0 `  F2、胰岛素分泌增多型: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刺激后,升
; A  |' g. ]3 [& Y0 H/ w, P+ V高迟缓,2小时后其峰值高于正常(但仍低于无糖尿病而体重相似的单纯肥胖者),提示* \4 X- H1 ?- n) Y- H0 `& w' N
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常见于2型糖尿病肥胖者。# T, T9 l6 M4 Z: G9 O

3 v, n/ @! {* ?* i5 e% a: I1 K3、胰岛素释放障碍型: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可稍低或正常或稍高于正常。口服葡萄糖
0 t7 _% `, q5 x0 [刺激后升高延迟且低于正常。常见于消瘦或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病人。
5 N+ S% D  D- M+ K测定方法:放射免疫分析及化学发光分析法. D  B* ~5 s5 g& d- K4 ^! u  j
样本采集:血清或血浆(抗凝)0.3 mL
4 I2 Q! {! t5 }; I参考值:   3-20 μU/mL(空腹)
4 v7 [+ M/ d; L9 l& ?( e) z
www.tnblt.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