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糖尿病论坛 返回首页

真水无香的个人空间 https://www.tnblt.com/?397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糖尿病人的血栓从何而来?

已有 915 次阅读2016-3-13 20:38 | 糖尿病

我们昨天说了下糖尿病人的血管内皮受损是导致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的起始过程。

  好了,如果你患糖尿病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且血糖控制的很不好,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这是中国目前绝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状态)

那你的血管会如何进一步发展呢?哪些因素又在这里面发挥重要作用呢?

  其实从糖尿病初期发展到最终的各种血管并发症,除了我们之前说过的高血脂外,血小板在其中的作用堪称“中流砥柱”,这可以从那些研究抗血小板药物而得到证实。

  同时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活化和体外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所以各种血小板的因素对糖尿病人的心血管疾病有非常大的影响。

血小板是个啥呢?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主要起到止血和凝血作用。

 

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凝血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

  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的作用。

这么有用的血小板怎么又会导致血栓呢?

  糖尿病人的血小板功能异常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占重要地位,这些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血小板发生聚集时的血液微环境对调节血栓形成、溶解和血管反应极为重要。

  

  糖尿病人血小板功能异常主要表现在:

  •   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

  •   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

  •   血小板释放反应增强

  •   血小板促凝活性增强

  在血管内皮受损之后就诱发了血液高凝状态和血小板活化,这些活化的血小板在血小板膜糖蛋白、Von Willebrand因子和内皮下胶原蛋白的作用下,粘附到内皮受损处。

  许多研究结果证实,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粘附性更强,而且大于5年的糖尿病患者更加明显,1型糖尿病比2型更明显。

  

  这本来是个正常的反应,在任何受伤流血的时候都会发生。但是糖尿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性却进一步增高,因为血小板对外部因素的反应和外部因素本身都发生了改变。

  这些外部因素既包括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凝血酶、肾上腺素和纤维蛋白原;还包括抵抗血小板凝聚的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NO。

  这些血小板不仅与数量众多的诱聚剂发生反应,而且体外实验发现血小板对肾上腺素、凝血酶和胶原等各种分子的反应性都增高了。

  不仅如此,在上一篇文章我们说过糖尿病人的前列环素和NO由于内皮组织受损,它们的分泌量都大大减少,这些能够抵抗血小板凝聚的分子水平降低,导致血小板的聚集活性进一步增高。

  除了粘附和聚集功能变强之外,血小板的释放量和释放反应都增强了。在糖尿病人体内,很多表征着血小板含量的指标在血浆中的含量更高,比如β血栓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等等。

  在这一系列的作用下,过量的血小板牢固的粘附、聚集于血管内皮损伤的部位,释放各种生长因子,进一步促进平滑肌增生,引发了动脉粥样硬化;另一方面,血小板的高粘附、高聚集状态导致血管组织微循环淤积,导致组织缺氧,形成微血管病变。

既然是这样

人体就没有抗血栓的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说,那人体本身也有很多抗凝血的分子啊,除了前列环素和NO就没别的了?它们去哪儿了?

  当然有。

  人体抗凝活性主要来自于抗凝血酶-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和蛋白C/蛋白S系统,可是糖尿病人体内的这些物质无一例外活性下降,一些是因为内皮受损而分泌量减少;另一部分是蛋白质的非酶糖化引起,也就是这些酶的活性部位被葡萄糖占领而失去活性了;剩下的有活性的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被消耗掉了。

  如同跷跷板一样,抗凝活性下降的同时,凝血活性上升。糖尿病患者体内普遍出现高凝状态,一大堆凝血因子血浆浓度上升,比如凝血因子Ⅶ、Ⅷ、Ⅹ和纤维蛋白原,尤其是因子Ⅶ的升高被视作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纤维蛋白原增高能够使纤维凝块形成和血小板聚集。

  在内皮受损的情况下,血小板过量释放和超强聚集在受伤部位,而体内的抗凝活性下降,导致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在血管内皮上堆积,引起血管狭窄或者闭塞,使血液灌注不足,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然后你的血管就被堵住了。

  以上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