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
  100%
签到天数: 133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管理员
  
- 积分
- 42749
|
大家都来拍砖灌水,我修正了之后,好顶起来给新朋友们看。 ) g! S& |" E6 d+ \- s2 a
由于本人学识经验有限,帖子里的错误还请各位朋友指正。另外,大医院的内分泌科一般都备有糖尿病知识介绍,可以免费索取。
6 a9 h) \1 R+ B. }
) ^# G% c+ e6 p: }$ m. \ 刚得糖尿病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沮丧和迷茫的阶段,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未来也有些恐惧。但是慢慢地,随着对糖尿病的了解,基本所有的病人都会重新拾起自信和希望。记住,你不是一个人,你并不孤单,千千万万的朋友们和你一样,他们都克服了初期心理不适,你也可以。, a0 s1 E9 [$ t {/ B9 D) Z
4 S B3 p' E0 R- K( ]7 g4 N* T$ f
相信不少朋友在初次发病的时候,都有住院的经历,医院里的宣讲护士会给大家系统讲解糖尿病知识。但是由于朋友们可能当时心情不佳,时间有限,造成知识的学习不完备;或者医院条件有限,宣讲护士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所以,希望朋友们在出院之后,能自己再学习一下,一方面对知识强化,另一方面也是查漏补缺。% }# a8 k& W1 L+ ^
9 p. t3 a( w+ T+ t7 X6 V
论坛上的知识结构一般比较零散,不容易被系统地学习,我觉得最好去大医院的内分泌科,那里有医药公司免费派发的资料,可以免费索取,作为入门学习的基础资料。
$ U. y% k/ u% p, E3 @; s C5 ?) x' d- w0 E( Q( y
因为糖尿病的知识比较多,我这里就简单谈一下:1型糖尿病是因为某些原因,造成了自身完全不能分泌胰岛素,或者只有很少一点点。这样,就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 |) q9 R4 E7 @( u! n3 Q( r: B
人体胰岛素有2种分泌模式,一种是吃饭的时候才分泌,一种是无论时间,24小时都在分泌的。所以,1型病人需要在3餐前30分钟注射R胰岛素,来模拟餐前胰岛素,然后在睡觉前(大约10点)注射N来模拟24小时都在分泌的基础胰岛素。正常人的胰岛素是伴随身体的进食、运动、情绪造成的高低不同的血糖状况来分泌的,也就是说胰岛素去适应血糖。而病人则反过来,要用适宜的运动、进食、情绪来造成一个“合适”的血糖,以适应注射的胰岛素。
! I. \% p% i/ Y: J( p, v9 | 这样,生活上则需要我们多加注意。比如,饮食需要定时定量,运动也要适量,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平稳的血糖环境,而我们的运动、饮食、药物到底合适不合适,血糖到底怎么样,则需要通过血糖检测来反应。于是,便有了糖尿病的“五驾马车”的说法:药物、运动、饮食、监测、教育。这5个“马车”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 n% [! d: F. R4 F9 X4 l: `
0 |1 n ]4 W. T8 x D" r* O药物篇:% e6 E5 y: W% z! a3 j0 N- a6 M6 Z; s
1型糖尿病朋友的药物很简单,就是胰岛素。胰岛素有很多种类,目前1型朋友使用最多的是人胰岛素中的R和N两种剂型。当然,也有的朋友出于方便等因素考虑,而使用30R、50R等预混胰岛素,但还是建议大家使用3针R1针N的强化治疗,因为这是目前来说比较经济也比较适合1型朋友的注射方法。而注射工具有一次性胰岛素注射器和胰岛素注射笔两种,建议朋友们用胰岛素注射笔,因为它更加方便,注射痛苦小一些。
* @7 q* d5 [0 R& ~6 J 注射要点:注射前一般是酒精消毒。R需要餐前30分钟注射,而N一般在10点,睡觉的时候注射。R一般注射在腹部,除了肚脐上方和肚脐周围3厘米处,其他地方都可以注射,注射的时候可以捏起皮肤,斜着插入捏起的皮肤里。N一般注射在大腿外侧、臀部。注射前振荡摇匀,然后垂直进针就可以了。注射完毕,不用给针头消毒。最后请盖上内盖与胰岛素笔盖,存储在4至30空间,所以夏季的时候,建议大家将胰岛素保存在冰箱里,或者水冷袋里(淘宝有售)。使用中的胰岛素最长可以保存28天(实际最长可以保存6周)。
0 G |5 d0 K& F6 {4 i, T1 t 注射剂量:我们建议朋友们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始注射,并勤测血糖,以对剂量进行调整。2 o/ X0 n) ?7 k0 V. @
另外,有的朋友通过注射不能很好控制血糖,容易频繁出现高血糖、低血糖交替的情况,我们称为“脆性血糖”。建议使用胰岛素泵,可以在胰岛素泵区咨询和讨论。或者使用胰岛素类似物,如速效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我们将在“进阶篇”介绍。关于用泵和用针控制血糖,泵比较适合有黎明现象或者黄昏现象的人。其实,除了这些脆性病人,如果调整好饮食,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 w' c$ t+ r; {
; H3 j2 r# }0 s; `1 V& C运动篇:4 B7 K. F( C$ W9 T' S" {
在医生的指导下运动。运动应该在血糖控制一般或者较好的情况下进行,也就是说空腹应该在8以内,餐后在10以内,并且没有血糖低于3.3的情况发生。运动的时候应该带一些糖果,或者果汁来应对遭遇低血糖的情况。运动最好以轻度的有氧运动为主。比如散步、跳舞、体操。做中度或重度运动,如登山、球类运动、跑步等的时候,应该在运动前检测血糖,以防低血糖。
# r- N; V1 i! ?4 I) O2 S2 O 我们将运动以消耗90千卡热量作为一份,这将和以后的食物篇中的“食物交换份法”配合使用。0 O, V7 @( o& _# g) f& n
(我们推荐长期坚持做前两类运动)
2 D! P- t$ f9 s 持续30分钟消耗一份的运动有:散步、购物、家务、太极拳5 s& W( P' M6 I$ B. I
持续20分钟消耗一份的运动有:跳舞、体操、平地骑车、打桌球, l. h2 ?8 P1 [$ l- S0 I
持续10分钟消耗一份的运动有:爬山、平地跑步、羽毛球、爬楼梯5 t Z. C& A5 E, }* T
持续5 分钟消耗一份的运动有:跳绳、游泳、举重、打篮球
1 |9 V! o+ h3 n n' t F2 J* D. z8 Z7 w6 a) ?! z B
食物篇:% |) y2 T3 M, F- l* } t0 T
糖尿病人的饮食有两大部分,一方面是食物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学习“食物交换份法” 。8 t. S3 K( m, O3 S/ D7 Y1 [
食物的选择,应该多吃清淡、少油盐的食物。需要提醒朋友们的是,稀饭、炒菜放糖,都是不能吃的,花生、瓜子等坚果,因为含油脂太多,也不能过多食用。另外,选择食物应该尽量选择“升糖指数”低的食物。这将在进阶篇谈到。! i, Z! \4 d- }( L- Y# B, Y
关于食物交换份法,这里简单谈一下,更多内容将罗列在进阶篇。, Z* }5 w' p( H( k' |2 b A2 Y6 N
我们将90能产生千卡热量的食物称为1份食物交换份。而每份食物都可以用其他种类的食物相互替换,以到达丰富食谱、控制总热量的目的。
% K6 u6 h6 J' O( M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一个人需要的食物重量。
# Z, @3 z% q& ^9 {, Z, y& Z 一个人的理想体重计算为:理想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凡实际体重在理想体重的±10%范围内均属正常,当实际体重超过理想体重的 20%时称为肥胖;少于理想体重的20%时称为消瘦。) s6 \1 m, c' ~/ ]- j5 l2 a
然后,再根据每一千克体重需要的热量计算总热量。* T y5 I% g# R2 @- j/ Y9 Z3 I
4 I" V/ i( V& k( t: j2 d. G. G. g. s) L
; ^1 H& C7 B7 w, Z9 b体重 | 卧床 | 轻体力活动 | 中体力活动 | 重体力活动 | 消瘦 | 20 ~ 25 | 35 | 40 | 40 ~ 45 | 正常 | 15 ~ 20 | 30 | 35 | 40 | 肥胖 | 15 | 20 ~ 25 | 30 | 35 | 总热量除以90,得到需要的食物份。( Q5 w& m0 c7 [, V
食品交换份将食物分成四大类(细分可分成八小类),每份食物所含热量大致相仿,约90千卡,同类食物间可以任意互换。组别 | 类别 | 每份重量 | 每份热量 | 谷薯组 | 1. 谷薯类 | 25 克 (1/2两)1 R& @) a4 J0 B+ R w! [0 U
| 90 千卡 | 菜果组 | 2 蔬菜类
; C, {! o2 J$ d+ V3 [! ?3. 水果类 | 500 克 (1斤)
# T7 J5 R/ N8 j$ Z6 b4 F200 克 (4两)
, B$ d( g4 ` I$ B }& p, B | 90 千卡& K; B* M. x* b4 w. S! U
90 千卡 | 肉蛋组 | 4. 大豆类
: Y+ f& q1 `2 Z# i" V. r2 n5. 奶制品: n) ~5 L% [8 c
6. 肉蛋类 | 25 克 (1/2两)
+ ]/ r' ` u& a60 克 (3两)
3 Z7 I$ m: }/ e3 [: _50 克 (1两)
6 _3 v( @! }7 v9 Y | 90 千卡4 W% z% M; s# @$ m
90 千卡
" z' T; Z# j* b8 d6 f90 千卡 | 油脂组 | 7. 硬果类8 f% X6 A- M. q9 H6 \! l
8. 油脂类 | 15 克 (1/3两)
9 B0 M) `7 E4 C& \$ B( Q5 S10 克 (1汤匙)8 m: ? u+ W9 z- [7 f
| 90 千卡* T2 x6 @- b/ q5 e8 X# X
90 千卡 |
z- Q" ?9 V' n/ P/ t 需要指出的是,主食(谷薯类)需要占总份数的一半。另外,该表还比较粗糙,实际上不同的食物含有的热量是不同的,具体一份食物含多少克,需要在进阶篇查找。- J: j# P9 b- _ ]2 B! [
3 l# h f {2 ?. y$ @+ Y. V
监测篇:
6 w- u: [6 o( y4 j) b5 R" ] 监测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身体各指标的监测,另一部分是对血糖的监测。9 }% ?8 L; M# O; t, ] N
身体需要定期做的检查有:
/ C0 k& F: P" ?/ F2 [/ q" U每月一次:体重、血压、腰围、臀围
f" D! H: ]9 r* i! ^* a每季度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j, M# A" t# u% j' @
每半年一次:血脂、眼底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肾脏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 o# o& ]5 B( y: {: g
关于各项指标的详细介绍,以及需控制的范围,会在进阶篇介绍。 J6 O/ e4 O( q! V3 r/ O, ?
& n% e/ d/ @. y( W 另外更重要,更有指导意义的是血糖的监测。. h$ {% |3 D+ N0 K# G- \5 `
标准的血糖监测频率是一天7次,包括:空腹(早餐前)、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晚餐后,睡前,凌晨2或3点。如果有心慌、发抖、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时,也要测血糖。(餐后从吃第一口饭起指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的标准应该是空腹在3.8-6.6mmol/L之间,餐后血糖在3.8-8mmol/L。如果血糖一旦监测为2.8甚至更低,则为低血糖。7 a# C( Q9 Q3 ?$ Z3 }
当然,随着对知识的不断深入以及自身经验的累计,我们可以把血糖监测简化为每天测4次:空腹(早餐前)、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有时候甚至可以再简化,不过这个需要在相当的知识下,并且生活相当稳定才可以,而且我们一般不推荐再进行简化了。
! ]$ H" f* J2 q' a3 p8 z$ s 由于血糖的监测对于1型朋友们尤其重要,所以希望1型的朋友都配置一台血糖仪,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选择一台国产或者进口的血糖仪。应该说,凡是在正规上市的血糖仪,其结果都是可以信赖的。不过任何机器都有出问题的时候,这个对于国产与进口来说,只是概率问题。详细内容在进阶篇会谈到,朋友们也可以在“血糖监测区”讨论。/ H" w: m* F" A4 n! m4 G/ n- `1 }, n( [
1 V* ~/ x# J& n5 ]4 }' \
教育篇:
% A# H2 Z; E+ [+ u' j+ A6 _$ T( \9 q+ o 糖尿病教育的内容很多,既包括前面四大部分的知识,又包括日常护理知识等等,还包括一些糖尿病并发症等等。所以需要朋友们不断学习,不断交流,以达到对疾病的了解和控制。3 ^ f- I1 v" s* |9 `
糖尿病并发症有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 p7 l) O; ^% W5 `0 j 急性并发症:
3 r/ M- f4 U2 ~/ K% m低血糖:一旦有低血糖的症状,如发抖、出冷汗无力、心慌、头晕、心跳加快,手足麻木,甚至昏迷。并且用血糖仪监测,血糖在2.8以下。如果发生低血糖,应该马上饮用糖水或者果汁,然后卧床休息,如果过一会无法缓解,则需拨打120。如果家属发现其已经昏迷,则迅速拨打120。" W6 i U( ?! C
酮症酸中毒和糖尿病乳酸中毒,在血糖控制不是很差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该内容将在进阶篇介绍。
( z5 x- M, y7 l) H, b- @, f 慢性并发症:
! o3 K: V. N+ S$ @: q, @9 r9 E大血管病变:心脏病、脑卒中(中风)、下肢血管病变; d0 k- o; Z/ L6 q
微血管病变:眼病、肾病5 I1 w4 }3 L* }( K; Q( S* \7 |+ y
神经性病变:皮肤异常、性功能障碍2 k, Y7 X' ]' I5 Y
朋友们只要控制好血糖,是可以延缓甚至不发生并发症的,所以控制血糖是关键 3 z$ ~) ]3 n3 ]$ g; y0 t0 f: P8 d
: ^4 f$ z" o, S' p. k5 j/ x; y7 r
护理知识和更详细的并发症知识,将在进阶篇介绍。5 a3 U. R! X0 _* B: Q O3 `& q
0 `% N; W# Q4 e
8 I0 Y6 r- U, d综合(我自己的话)
' r7 |1 ?% k1 R c5 k9 ~ 我是这么看这五驾马车,或者称其为5个要素。
' j" V% D3 z- [! ]5 Z
# y8 T) h1 V ^% M; h3 ]8 h
8 r, ?; L7 K) [ d' M0 _) o$ P 饮食、运动、药物这3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像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共同围出血糖状况,而血糖状况,则通过一个三角体的顶点——监测反应。而糖尿病教育则像一个大球,把这4个要素都包涵了进去。
8 M$ {. n P* |9 N A* {! v 所以,我们通过监测,知道自己监测结果正常了,则可以继续保持原来的饮食、运动、药物不变。如果监测结果偏高或者偏低,则需要调整饮食和药物,同时配合运动进行调整。具体的调整方法,可以在1型区交流或者看进阶篇。( `: L/ f, w8 A% G1 [ T
2 H* B( W/ s. p: ` 至此,给1型朋友的入门篇就初步完成了。希望给那些没空、没机会去大医院索取资料的朋友一些帮助。
9 C( R8 f& _$ W8 K o& e) k) }, m; t8 Q: a1 _' V
+ w+ s; o1 F) b; S- G; d+ W建议朋友们下载《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y( d: i# n8 P9 a$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